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最美奋斗者裘志新:丹心沃土育良种 此生只为“宁春”来
发布时间:2019-09-27 16:27:00 Fri  来源:杭州网

裘志新(来源:共产党员网)

他从美丽的西子湖到环境艰苦的大西北,保持着泥土般的本色,不断破解小麦的“生长密码”,一次次地创造了小麦育种的奇迹;

他常年与土地为伴,将五十多年的青春热血挥洒在在广袤的宁夏大地上;

他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粒粒金色麦种,把丰收的喜悦送到千家万户。

他就是从杭州走出去的中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原所长裘志新。

从美丽的西子湖到环境艰苦的大西北

一位“育种狂人”的选择

1965年,杭州人裘志新高中毕业。18岁的他响应党的号召,怀揣赤诚之心,毅然踏上了从家乡开往宁夏的列车,到宁夏永宁县插队当农民。

从美丽的西子湖畔到环境艰苦的大西北,从城市学生到农村农民,尽管环境、身份“大转折”,但彼时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为人民作大的贡献。

与农民交朋友、拜庄稼汉为师,裘志新很快成为了一个种田好手。1973年,坚守田间默默耕耘、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裘志新被永宁县良种繁殖场“挖”了过去,正式进入科技人员行列。

一起共事20多年的同事这样评价他:“调入永宁县良种繁殖场,为他后来的育种提供了基础,是他乐此不疲埋头育种的开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育种狂人。”

风餐露宿搞科研

“宁春4号”诞生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为了加快育种的进度,每年宁夏小麦收割后,裘志新都会将种子运到云南和海南去加代繁育,也就是“南繁”。他像候鸟一样常年奔波在祖国的南北方,每年在南方地区一呆就是5个月以上,这份“迁徙”,他坚持了30年!

刚开始工作时没有专项科研经费。他用废水泥袋改扎种子袋,以报纸代替高级硫酸纸作杂交袋,甚至一个小小的白纸标签、一个回形针,也是用了再用。

南繁的路上,他从来只买硬座票,买不到就买站票,困了就在硬座底下铺一张报纸躺着休息。也就在那时候,他落下了严重的职业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裘志新的艰苦探索之下,1981年,他培育的优良春小麦品种“宁春4号”诞生了!“宁春4号”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在短时间便受到农民的欢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被内蒙、甘肃、新疆、陕西、广西等省区引种推广,90年代还流入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裘志新也被国际小麦玉米中心的小麦育种专家马丁.金格尔博士誉为“穿梭育种的典范”。

裘志新并未就此止步,他先后又培育出了“宁春5号”“宁春13号”“永良15号”等多个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在小麦育种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震动。

他还利用小麦雌雄蕊成熟的 “时间差”,首创“小麦剪颖直接授粉法”,省去“去雄”这一工序,将杂交工效提高了5-10倍。

一生最幸福的时刻——

亲手培育的小麦良种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裘志新对小麦育种事业的痴迷与执着,体现在几十年如一日的一点一滴中:墒情不足,他带头从井里挑水;丰收时节,他与助手拿着剪刀一个麦穗一个麦穗地剪割……就连退休后,他也难以割舍对小麦的那份爱。

他说:“我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当我行进在芬芳麦地里,看到自己亲手培育的小麦良种,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翻滚的金色麦浪知道,广袤的西北大地知道,这位耕耘者洒下了多少汗水,留下了多少,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丹心。

作者:文字综合整理 杭州网首席记者 徐可  编辑:严勤 方志华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