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木心手稿的观众(主办方供图)
陈丹青说,1992 年,二十七年前,他忧虑将来没有人会懂木心、没有人会读木心。但最近,陈丹青肯定不会再有这样的忧虑。
1984年 ,木心以五十六岁高龄重启写作,重拾文学的艰辛渴望,于高卓文体的追求中,成就不可忽视的智性声音。
在 8 月 24、25 日两天内,在木心先生恢复写作三十五周年之际,一场名为“回到文学:木心先生重启写作三十五周年”的系列活动在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举行。包括陈丹青本人在内的十数位作家、学者,齐聚在这里,展开了多场精彩绝伦的对谈与讲演,2000 多名读者从天南海北赶来,共赴一场追怀木心的文学派对。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回到文学"共享“木心时刻”
木心以文学书写对峙“语境”,他的写作本身,就是“语境”。在“广阔心灵”与“全景自由”之间,“粉墨登场”与“云雀叫了一整天”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古今之间……不同语境下,文学的记忆与领悟各不相同,在“语境”中回味木心,为“回到文学”木心先生重启写作三十五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打开帷幕。
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著名文学翻译家林少华、沪上作家小宝、剧作家李静分别在不同的“语境”下感受木心。
木心文学周末活动的第二场以木心作品朗读会的形式展开。木心曾想象自己的读者,老的、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美的、丑的,富的、贫的……8月24日这一夜,复旦大学博士、专栏作家顾文豪,作家贾行家、桑格格、绿妖、魏小河,和一起无数来到现场的木心读者,褪去尘世中的面具,以朗读分享或欢喜或怆然的木心时刻。
此外,现场还来了三位来自“杭州即触即兴”的表演者,他们用身体、舞蹈来展现木心的文字世界。还有众多远道而来的读者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木心时刻:既有偏爱于木心的金句的学生,也有因为帅气的外表而爱上木心的女读者,还有上完课赶过来的英语老师;既有从捷克坐飞机赶来的远方的朋友,也有山东、湖南、安徽赶来的热心读者们。
陈丹青新书分享会(主办方供图)
陈丹青让更多人走进“木心的世界”
众所周知,将木心真正带入大众视野的人是陈丹青。他孜孜不倦做着一切与木心相关尝试,从木心的书、木心的画,到木心美术馆,越来越多的人听说木心、知道木心、喜欢上木心。1982 年,陈丹青、木心,先后赴美,在纽约地铁相遇,此后亦师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陈丹青开始书写木心,八年过去,终出《张岪与木心》。
陈丹青说, 2012年底,《文学回忆录》出版了,木心读者出现越来越多80后、90后读者,如今以亲眼所见,木心读者已经出现00后。是的,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书籍、诗歌、影像“阅读”木心对文学和艺术的勇毅追寻。
张岪是木心为陈丹青起的笔名。书中以极尽写实的笔墨,慎重恳切的文字,从终点出发,追忆木心的文学旅程。陈丹青以此,送别木心,同时带回木心。8月25日晚,《张岪与木心》简体版新书线下首发也作为本次纪念活动的压轴活动画下了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