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阿来新作《云中记》:用颂诗方式书写一个殒灭故事
发布时间:2019-07-14 15:21:23 Sun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7月13日下午,生命之美绽放神性之光——《云中记》杭州分享会在单向空间杭州店举行,《云中记》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以及《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做客单向空间,他们从《云中记》出发,与现场读者一起讨论阿来小说中的人性和神性……

image.png

活动现场

酝酿十年书写一个殒灭的故事

纪念汶川地震颂歌方式书写死亡

2008 年 5 月 12 日,成都,阿来坐在家中写作长篇小说《格萨尔王》,在古代神话世界中徜徉。下午 2 时 28 分,世界开始摇晃,抬头看见窗外的群楼摇摇摆摆,吱嗄作响,一些缝隙中还喷吐出股股尘烟。

当时,阿来正在写的这个故事中的神或魔愤怒时,世界也会像人恐惧或挣扎时一样剧烈震颤。他花了几秒钟时间判断,这些震颤与摇晃到底是现实还是正控制着自己的想象。终于,阿来确定震动不是来自故事,而是从地板从座椅下涌上来,“差点把我摔倒在地上。不是陷入想象世界不能自拔时的幻觉,而是真实的地震。”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二十年后,外面正响着致哀的号笛,阿来坐在书房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他的新长篇《云中记》的第一句话,故事便是从阿巴独自在山道上的行走开始,走向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这是一次回归,或许也是一种寻找。《云中记》是阿来《尘埃落定》二十年后的又一部感人史诗力作。这是一个安静的故事,一个普通人荡气回肠的找寻自我之路。

“地震发生以后,我们当时都在四川成都,而且发生灾害的震中和成都的距离不远,今天开车过去50多公里,直线距离30公里。我与麦家当时我们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灾区看能做一点什么事情,帮一点什么忙。”那时候,去往灾区的阿来并不意味着是一个作家要去收集写作素材,而只是作为当时的一个四川人,“今天我们都是四川人,我们都是汶川人,全中国人民共同发出的这个声音。”

image.png

阿来、麦家与读者互动交流

关于《云中记》,阿来坦言,“我觉得每个作家都应该有所面对这个时代的重大事件能够有所回应,但作家的方向不同,擅长的题材和领域不同,所以写作题材不一。刚好这个地方发生地震的地址离我比较近,包括当地的文化我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写起来比别人更驾轻就熟一点,因为有更多的文化理解。当然就写出这部作品,就像小说里的阿巴一样,他自己意识到这是关于责任的唤醒,任何一份职业都会担负着某种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怎么站在作家的角度来谈论这场地震?

麦家在现场表示,“我记得帕慕克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到,因为伊斯坦布尔曾经有过发生过巨大的地震,帕慕克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他说作家面对这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他其实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谁都恐惧大灾难,但从作家的角度上来说,这种大灾难一般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创作素材,作家在面临大地震大灾难时,他其实是分裂的,一方面不希望有,另一方面又希望着有,因为可能就为创作带来了一种巨大的后援、支持与素材。”

image.png

阿来给读者签名

长篇小说《云中记》讲述了汶川地震后,四川一个三百多人的藏族村落,伤亡一百余人,并且根据地质检测,村子所在的山坡将在几年内发生滑坡,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然而村里祭师内心越来越不安宁,他总是惦念着那些死去的人,最终决定返回原来的村落,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

image.png

活动现场

云中村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这是一部饱蘸深情、庄严隆重的作品。阿来说,写作这部作品,他一直是在莫扎特《安魂曲》的陪伴下的,在题词中他也特别致敬了莫扎特,“写作这本书时,我心中总回响着《安魂曲》庄重而悲悯的吟唱”。

作者:记者 沈雁容  编辑:李建刚
7月13日下午,生命之美绽放神性之光——《云中记》杭州分享会在单向空间杭州店举行,《云中记》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以及《江南》杂志主编钟求亮相分享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