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泰山压顶不弯腰 桐庐各界纪念“南堡精神”50周年
发布时间:2019-07-05 17:12:00 Fri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5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了南堡村,210多人遇难,1500亩良田悉数被毁。整村建筑全部被毁,只剩一棵苦楝树,一个破灶头和半间屋架子。

50年后的今天(7月5日)一大早,不少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从各地赶至桐庐分水镇天溪湖畔,带着对故乡的记忆,一起见证了南堡纪念碑揭幕。

50年前一场大洪水

有名的鱼米乡瞬间成“穷光蛋”

今年75岁的原南堡村民许昌海特地带着一家4代人从富春江镇赶来,1969年“七·五洪水”中,当时25岁的他失去了母亲、妹妹等4位亲人。

许昌海老人

今天,他站在纪念碑前,红着眼眶寻找母亲邵正梅的名字,回忆起50年前的情景宛如昨日,他当时救起了哥哥家的4个女儿。

时间回到50年前的7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了分水,位于分水江畔的南堡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洪水的突然袭击。

在这场洪灾中,南堡村1500余亩耕地全部被冲毁,其中400余亩良田变成沙石滩,所有房屋和地面设施全被冲毁,南堡村一片废墟,只剩下一棵苦楝树,一个破灶头和半间屋架子。

1000多人的村庄,800余人被卷入激流,210多人遇难。“南堡这个当年有名的鱼米乡,瞬间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时任南堡展览馆讲解员陆安玉介绍道。

正在台上讲述的沈法明

“什么都冲没了,我被冲到瑶琳镇元川村,被村民用竹竿救起来,身上就剩一条裤衩。”原南堡村支书沈法明回忆道。

半年即恢复生产并向国家出售余粮

“南堡精神”响遍全国

洪水那一年,沈法明26岁。灾难过后,全村人暂住进大礼堂。

“一双筷子一只碗都没了,更别提吃的。”就在此时,村干部找沈法明谈话,“阿明啊,村里遭遇这么大的洪水,大家整天哭哭啼啼不是办法,要先把食堂办起来,你是退伍军人又是党员,要担起责任!”

灾后不到一周时间,南堡人民即刻投入到了艰苦卓绝的抗灾斗争中去,沈法明则负责在后方,给大伙儿送饭。

食堂距离耕地来回四公里路,“大家鞋子都冲没了,赤脚走路,就这样,坚持送了近两个月。” 沈法明介绍,当年的村道还是石子路,经历过洪水的冲刷,棱角锋利无比。

在烈日酷暑下,南堡人民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从沙石中收取早稻谷,挖开石板地,赶种蔬菜秋凉;在山坡边搭建油毛毡简易住房,在田野河边修复农田水利设施……

经过半年多努力,硬是从沙石堆里挖出了23万斤早稻谷,又争分夺秒种下了300多亩晚稻,600多亩玉米、荞麦等晚秋作物:防洪大坝、抽水机埠、渠道、台沟等水利设施初步恢复,建起了245间油毛毡简易住房,暂时安置了社员们的基本生活。

受灾当年,南堡就夺得了粮食自给有余、并向国家出售余粮的成绩,取得了生产、抗灾建设的巨大胜利。

197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泰山压顶不弯腰》长篇通讯,报道了南堡人民抗洪自救,重建家园的事迹,从此南堡这个名字响遍全国。

“舍小家,为大家”助推水利枢纽建设

南堡精神一直在传承

今天,在天溪湖南堡精神纪念公园,南堡纪念碑正式落成揭幕。这是一块三面立碑,厚实的花岗岩底座,四周莲花瓣精雕细琢,显得庄严圣洁。

纪念碑的一面记录着描写南堡的诗句,一面是在当年洪灾中遇难村民的姓名。另一面则记录着“舍小家 为大家”移居他乡的480户南堡户主姓名。

为了防汛抗旱,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开始投入建设,1300多名南堡人泪別故土,移居到6个移民点,开始了全新的移民生活。2005年5月28日,分水江水利枢纽正式落成,南堡故村连同农田水利设施全部被淹没在坝上水域之下。

岁月荏苒,弹指50年,这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成为建设美丽桐庐、中国样本的精神力量。

1976年第一家圆珠笔厂在分水正式投产,这个以制笔为特色产业的小镇整沿着“南堡精神”,从原来的一支小小竹笔杆,现在做到了中国制笔之乡;钟山快递,从原来踩着三轮车送货,发展到了“三通一达”,成就了中国快递之乡,铸就了快递精神。

而就在不久前,桐庐遭遇“暴力梅雨”,党员干部和群众再次靠着南堡精神,自发抢救抢修,平安度过灾难……

这些都是南堡精神在新时代桐庐的生动体现。

作者:记者 方建飞 通讯员 钱凌芸  编辑:徐洁
5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了南堡村,210多人遇难,1500亩良田悉数被毁。整村建筑全部被毁,只剩一棵苦楝树,一个破灶头和半间屋架子。50年后的今天(7月5日)一大早,不少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从各地赶至桐庐分水镇天溪湖畔,带着对故乡的记忆,一起见证了南堡纪念碑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