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22名聋哑儿童即将“无家可归” 谁来帮帮他们?(组图)
发布时间:2010-03-17 19:41:30 Wed  来源:杭州网

在这样甜美的笑容背后,你也许看不出他们和普通孩子有什么两样。

 

老师给孩子们戴上助听器,以便对他们进行语训。

 

语训老师一对一地给孩子上课。

 

学校的墙壁上贴着孩子们在这里的一颦一笑。

  下城区东新路424号,是一处即将拆迁的房屋。这里的四楼,是22名聋哑儿童所在的小玲儿语训学校。到三月底,他们与区政府签订的租用协议就要到期了,必须马上搬离,另谋新居。更糟糕的是,这里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全托的,学习生活都在这一方小天地里。这意味着,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里的孩子们就将“无家可归”。

  8个老师撑起22名聋儿的世界

  陈小玲老师是杭州最早的一批幼儿语训老师,有着17年的从业经验,小玲儿语训学校就是她一手创办起来的。

  2004年,在滨江某小区,140方左右的房子里,陈老师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7名聋哑儿童,开始了语训学校的尝试。2008年7月5日,学校整体搬到了下城区东新路424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层楼,年租金3万2千元。

  目前学校共有22名学生,上限控制在30名左右,年龄在0-6岁之间。他们当中有80%是在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还有20%来自湖州、安徽、江西等地。他们当中有4名是日托生,其余均为全托,每一名孩子的收费约为1000元/月。

  学校属于民办非企性质,并于近期得到了北京全国聋耳康复办公室验审合格同意注册的批复。校内共有8名老师,全部来自外地,经过后期语训,具备相应资格,月薪在1500元/月左右。

  没有任何企业或单位的帮助,学校就靠着学生的学费勉强可以支付房租和老师的工资。

 

孩子们吃饭睡觉都在这方小天地里。

这里就是他们睡觉的地方。

 

这里是老师的办公室。

  近两个月四处寻访安身之处 

  学校得知搬迁的确切日期是在今年的1月底。为此,陈老师也开始了奔波的日子。“今天上午,我刚去老余杭看了一处幼儿园的场地,这已经是我这几天看过的第5个场地了。”但是考虑到是要借用普通幼儿园的场地,陈老师有点犹豫,“一方面我觉得地方有些偏远,无论是老师上班还是家长看望孩子都不太方便。另外一方面这需要和正常的儿童共同使用场地,也可能招致部分家长的不理解。”

  除了这个地方,也有好心的家长和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些去处。“还有一个地方在大清谷,路途远就不去说了,那里是一幢商品房,出门就是马路,对孩子来说首先不安全,其次也比较封闭,让他们显得更加离群了。”除此之外,陈老师还通过家长的关系向一些大学院校求助,均没有得到答复。

  那么,陈老师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呢?“首先我希望给孩子们一个足够的活动空间,有一方小院子,有花草、土地、小虫子,能让他们充分接触大自然。其次我希望可以有200-300平米的大小,能够容纳30个左右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最后考虑到安全因素,我希望这个新家能相对安静,楼层不要超过三楼,出门没有车水马龙。”

  当然,相对于目前最紧迫的事情来说,陈老师的这些美好愿望都可以抛在一边:“我最最担心的事情,是到了三月底,这些孩子都没有地方可去了。那个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陈老师告诉我们,目前还有7-8个想要入学的孩子都在联系她,考虑到场地问题,她都迟迟没有答应。

刚刚午睡起床的孩子们。

窗台上晒着孩子们的鞋子。

  “如果最终不能给孩子提供一处学习场地,那我只能放弃。”

  和陈老师一样焦急的还有孩子们的家长。城城爸爸这两天来接孩子的时候总是问着陈老师同一个问题:“地方落实了吗?”

  3岁的城城是语训学校这学期新加入的小学员,日托,刚入学校两周。“以前他一分钟都离不开我,动不动就哭。到了学校以后,也不知道陈老师用了什么法子,竟然能让他安静地呆在这里。”城城的爸爸说,“小孩子是最单纯的,我相信他的判断全是出于本能,这份亲切和爱心相信老师是无法伪装出来的。”

  最具说服力的还是城城在学校的成绩。从进来时只会含糊且语调奇怪地与人打招呼,到现在可以一字一字较为清楚地说出老师教给他的简单句子,短短两个星期给城城和他的父母带来的是每天一个惊喜。

  得知学校搬迁在即,而场地问题一直无法落实的情况,城城的爸爸直发愁:“像城城这样的孩子,已经多少知道一些自己与正常小朋友的不同,所以他的心理十分脆弱。我不希望学校一旦解散后,让孩子留下被人抛弃的印象,进而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再次产生伤害。”

  “可以这么说吧,这么多年来,就没有我搞不定的孩子。我了解他们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变化,知道他们任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意义。再难教的孩子都不会让我想要放弃,但是……”言谈间,陈老师有些激动。沉默了一阵后,她对城城的爸爸说,“纵容我心中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如果最终,我们失败了,我想我只能放弃。”

  编后语: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孩子,更加需要来自社会的特殊的关爱。现在,他们只是乞求一方安身之所,却成为了一名教师心头沉沉的负担。到学校采访的时候,孩子们刚刚午睡起床,一个个都精神抖擞。他们欢乐地簇拥在我的镜头前,大方地让我给他们拍照。此时,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正在为他们接下来的住所心急如焚。

  如果您有任何资源,如果您可以提供任何帮助,请联系杭州网爆料热线:85052222与我们联系。我们和陈老师一起,代表22个孩子,谢谢您了!

作者:记者 施文 实习生 王洁  编辑:严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