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协委员予坤
丢垃圾,这个看似细微的小动作,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会做。
2010年3月,杭州开始推广垃圾分类,让市民养成把垃圾“放对地方”的好习惯。据市城管委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市区已开展垃圾分类生活小区2672个,日均处理生活垃圾约1.14万吨, 2018年垃圾增长率为0.46%。
垃圾分类也应因地制宜 不同场景有不同投放类别
经过近九年的实践,杭州在社区、街道、医院、学校等场所针对垃圾分类的做了很多工作、有了显著性进展,然而有些公共场景的垃圾分类问题还存在分类笼统化的情况,有感于此,杭州市政协委员予坤提出《关于进一步强化公共场景垃圾分类细则 更新垃圾收集设施的建议》。
“不同于普通的公共场所,景区名胜古迹遍布,城市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对环境产生不可逆危害;交通枢纽平台人流量密集,生活垃圾以食物、塑料瓶为主,垃圾桶经常出现满溢的情况。”予坤说,以西湖、西溪水域景区及周边山域景区为例,这些公共场景的垃圾都是以回收与不可回收进行分类,但往往游客、市民对这两个类别很模糊,环卫工人清理垃圾时也很吃力。
垃圾分类能否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的分类?予坤建议,垃圾分类工作也应具有场景化的特殊性。
景区垃圾定点投放,尽量不要将垃圾带入景区
景区的垃圾分类原则以“保护采集地”为核心,实行细化投放类、减少投放量、集中投放地的垃圾分类投放标准。比如说,进景区前,可以建议市民对随身携带的生活垃圾进行定点投放,从源头上进行分类,将景区内产生的垃圾量降至最低,而对于化学类污染品垃圾,则建议严禁景区内投放,减少污染源。
予坤建议,杭州景区可以借鉴部分国外世界自然遗产景区的垃圾分类方式,按照内容+材料进行划分,如塑料瓶、综合纸类(包装纸)、玻璃瓶、易拉罐、降解物(果蔬、食物残羹等)五类进行投放。
公共枢纽平台多设置投放点 以材料为类别进行分类
公共枢纽平台的垃圾分类投放原则区别于景区,以方便为原则,予坤建议,要多设置垃圾投放点,以材料的差别作为区分点,可以对公共枢纽平台内的垃圾进行三方面分类:塑料类、可降解类、可回收类。
“在人流量密集、流动性较大的公共枢纽站点,可以将垃圾分类着力点放在塑料袋、食物等不可回收物上,比如塑料袋就可以作为一个类别——塑料类;随处可见的瓜果残羹作为可降解类;玻璃、易拉罐等作为可回收类。” 予坤说,为了满足来往人群的快速投放需求,建议这三类别垃圾多设置投放点,并对垃圾桶按不同颜色进行标记,让市民一眼识别,直观清晰,既方便出行人员,也在源头上减低投放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