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杭州急救站点将达111个 260辆救护车力争11分钟内到达
发布时间:2018-08-02 11:36:17 星期四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昨天,杭州市卫生计生委公布了《杭州市深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2018年至2020年杭州市深化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行动目标、主要工作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袁北方告诉记者,每年我国约有55万人因心源性疾病而被夺去生命,心源性猝死率达万分之四,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挽回很多患者生命。

近年来,杭州市已形成一个市急救中心、七个区(县)急救分中心,共74个急救点的三级网络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硬件设施已有明显提升,截止目前,全市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旅游风景区、学校等人流密集区共投放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近300台。相关数据显示,我市急救率已提升至16.7%,远高于全国2%的平均水准。

《行动计划》指出,杭州市将加快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到2020年,全市院前急救站点总数达到111个,其中新建37个,提升改造74个;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信息化建设,实现与院内急救平台、急救分中心的信息互联互通,与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

市卫计委副主任朱燕峰介绍,在救护车配置水平方面,到2020年,全市救护车辆总数要达到260辆,实现常住人口每4.5万人1辆救护车的配置水平,其中高性能救护车辆比例达到30%。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到2022年,全市救护车辆总数要达到293辆,实现常住人口每4万人1辆救护车的配置水平,其中高性能救护车辆比例达到50%。力争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1分钟。(因道路交通状况、天气状况、区域内呼叫数和呼救地址准确程度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会存在差异。)

另外,加强公民自救互救能力建设,大力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力争在2020年前全市完成受训人数达到户籍人口30%以上,并加快推进公共场所AED的配置,加强AED的使用培训和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公民自救互救能力。

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张军根提醒广大市民,在拨打120报告紧急情况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告知具体的救援地址和简要病情,可在接线调度员指导下对病人实施初级救护,并保持电话通畅,等调度员明确各项情况后再挂。

院前急救“9问9答”这些“干货”要记牢!

1、目前市民可以寻求紧急航空救援吗?

市急救中心表示,目前,杭州市内浙医二院与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拥有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两家医院的直升机多用于危重病人的远程转运。市急救中心与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及上海金汇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了“杭州市急救中心空中救援基地”。杭州市民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空中救援,但也有条件,比如天气状况是否合适等;如确需使用空中救援,需提前拨打120急救电话进行咨询。

2、拨打120,如何报告紧急情况?

除了事故基本情况、伤病情况、患者症状、姓名住址电话等基本信息外,还要特别注意约定一个接救护车的地点,这个点要有明显的公共标志、设施或标志性建筑等,若有条件可派其他人前往小区大门接救护车。如有时间,还可报告已在进行什么处理,或直接在电话中请教如何处理。当然不用担心不挂电话救护车派不出来,接警员一旦获悉地址、病情后,救护车就已经派出了。

3、目前院前医疗急救怎么收费?

我市院前急救收费标准是经过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项目有院前急救费、心肺复苏费、大出血止血费和救护车费。详细标准可到杭州市急救中心官网或官方微信号查看。

4、院前急救费用将来会全免吗?

暂无此计划。目前如果开展无偿服务,不排除救护车被乱叫滥用的可能。实施无偿服务也可能对真正有急救需求的病人不利,因为资源有限,救护车有限。

5、路人报警后可否离开现场?

可以。当然我们希望报警人尽可能留在现场,接受急救中心调度员的电话医学指导,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6、如何查询是不是黑救护车?

市民可通过“杭州市急救中心”微信号查询车牌,辨别真伪。

7、哪里可以查询AED的设置点?

截至目前,杭州全市公共场所设置AED约300台。我市AED投放的地址,可以进入“杭州发布”微信——杭州通——AED地图 查询。

8、哪些人可以使用AED?

接受过AED使用培训的人员,发现无意识无呼吸或为濒死呼吸患者时可使用AED;没有受过培训的人员,可在120调度员的电话医学指导下使用,或根据AED操作图示使用。

9、如果现场没把人救活会不会追责?

2015年1月1 日颁布《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中说,鼓励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伤病员按照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不承担法律责任。2017年10月1日《民法总则》说,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作者:记者 杨威 通讯员 詹雅 汪敏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