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晨光撒向大地,整座杭州城弥漫着柔软的金色雾气,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车辆将解放路唤醒,宛如跳动的城市脉搏,马路之隔的青年路上则充满了老杭州风味,闲散的烟火生活在这里徐徐展开。
而在解放路与青年路的交叉口,伫立着一座老底子杭州人心中的文化地标——新华书店,从青年路进入书店,抖落市井尘埃,从解放路进入则屏蔽喧嚣繁忙,在这里,似乎时间放慢了脚步,理想得以自由,成为城市的精神港湾。
今年年初,解放路新华书店升级改造,让这座拥有70年历史的老书店焕发新生,回望历史会发现,书店的成长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繁荣。
早上9点,新华书店正式拉开了它一天营业的序幕,门扉轻启,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门洒在店内,顾客们陆续走进书店,开启与时空之间的漫漫畅谈……
岁月里的文化地标
见证着杭城的历史变迁
“我们这次改造将建筑的外立面贴了特制青砖,以还原老楼民国风,还是给大家营造一种怀旧复古的氛围。”在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经理马晓静的介绍中,记者细看了书店的建筑结构,清晰地发现,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主楼,上世纪50年代搭建的属用房,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初4次扩建、改造后留下的高层构造,都以不同的保留方式,印刻着岁月的“生长”痕迹。
1954年,解放路新华书店在此诞生后,就一直为杭州市民源源不断地提供文化供给,在杭州不同年龄层的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引领一时文化之盛事:高考恢复头一年,市民为购买《数理化丛书》,杭城第一次出现通宵排队购书的景象;浙江第一代开架售书在这里出现;杭州第一次大型书展——西湖书市在此创办;1990年,围棋名将马晓春在此签名售书,开启名人签售之先河……
所以提及解放路新华书店,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段属于自己特殊记忆,而正是这样的累积,也会让城市变得更为柔和。
家住青年街的王女士回忆起80年代的解放路新华书店身处黄金地段,当时与供销大厦、解百组成最繁华的商业区,书店的辐射面非常广泛,“我是做服装的,那是一个人人家里都有缝纫机的年代,我第一本服装杂志就在新华书店买的,每周都要去看看有没有关于服装类的新书。” 王女士还记得《毛衣编织花样5000》《最新流行时装裁剪》是当时最流行的。
“现在这边全变了,以前新华书店旁边就是太平洋电影院,沿街门面还有一家卖‘滚石唱片’的,往浣纱路方向走还有个灯光球场,每次和小伙伴逛街准是这样一条线,怎么逛都不腻。”老杭州人陈阿姨想起自己的青春年华,满眼都是笑意。
换个角度看,这座文化地标更是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反映着国家宏观政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跨界融合中
多元方式拓宽新文化生活
1996年的夏末,周女士开始了自己长达20年图书管理的职业生涯,当时的她负责科技类书的管理,“那时的科技概念和现在不一样,科技图书包括电工、计算机、建筑、农业、卫生等各个方面,而且这些书的需求量很大。”
周女士经历了两次解放路新华书店装修格局的大变化,一次是2007年,一次是今年年初。
“两次装修有很大的不同,在我看来,2007年的装修比较注重书店环境的提升和扩充图书种类的丰富度,而这次是将书店变得更多元,成为一个业态丰富的文化空间。”
刚走进解放路新华书店,能感受到整体结构的通透感,拾阶而上,“诗词”串联起四层空间,沿阶梯布置的图书陈列和文化标识,映衬出水墨江南的设计感。
最能引起注意的便是,“以书为媒”的“书店+”模式,在书店可以闻茶香、听琴鸣、赏国画、做手工……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市民游客的参与。
“将非遗项目如古琴、茶文化等融入书店,是一个创意且意义深远的举措,这样的融合不仅能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亲近的方式走进读者的生活,还能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与热爱,自年初新开店以来,非遗项目是最受读者们喜爱的。”马经理说。
70年间,书店已然成为一个“多维场景”的城市文化“符号”,这其中哪些是改变的,哪些又没有变?
马经理沉思,她认为作为一个做书人,能变的是书店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但是服务理念是不变的,为读者找到心灵最契合的书,为作者找到精神共鸣的读者,不曾谋面,但却心心相惜,而城市无论再怎样高速发展,人的心总是需要一片宁静与沉淀的空间的。
记者在书店并不敢过多打扰在沉浸在书海中的读者,其中有一位穿着厨师服的师傅拎着一个泡茶的水杯,倚坐在台阶上,手里捧着李娟写的《我的阿勒泰》。也许他平日里忙碌于灶台之间,与油烟和食材打交道,但此刻的他,却完全进入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那是一片广袤、纯朴又充满诗意的边疆风情。
街角的人文之光
塑造着城市温暖的气质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这是独立灵魂的栖息地,是理想升腾的地方。
坐上最后一班地铁1号线,从定安路站下车,穿过夜色笼罩的青年路,这座书店的灯光格外明亮,这是00后小何去往西湖看日出时与解放路新华书店的“悦览树”不经意间邂逅时留下的印象。
“我之前不知道书店也可以24小时营业,无意间遇到还是很惊喜的,9月初的杭州还是很热,我和朋友放弃了一直待在室外的想法,在书店里看书到3点半才去的西湖。”自这之后,小何会经常来书店里坐坐,她喜欢上了看书的氛围。
“悦览树”的工作人员春子在深夜还遇到过医疗工作者、设计师、围棋棋手、记者等各种职业的人群,她说:“书店的松弛感可能更能激发人的灵感,也能给人在城市中更自由的空气。”
在当下碎片化、电子化阅读的数字时代,实体书店之于城市和我们的意义到底在哪,记者想起了作家布兹比的提问:你怎么能在电子书里加上一朵玫瑰呢?
正如马经理所说的,图书纸质的触感带来的是心灵的抚慰,实体书店的存在带来的是城市温润的气质。
解放路新华书店70年悠悠岁月中,留存着杭州的精气神和独有的腔调,书店作为城市的文化栖息地,与城市一起不断地翻新变化,源源不断地传递着人文力量,串联着人们对世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