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解放路上有个最温暖的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4-09-30 14:46:00 Mon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砥砺时光,书香致远。一座城市的图书馆往往承载者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也是城市文脉最直接的表达。

著名的作家博尔赫斯曾经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一直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就坐落着“最温暖的图书馆”—杭州图书馆。

从借屋而居蹒跚起步,到见仁里巷门户初立,再到西子湖畔稳步发展,直到解放东路18号钱江新城的新址。杭州图书馆历经三个馆址,两次大型搬迁,六十余年来筚路蓝缕,杭州图书馆从一叶扁舟驶向社会公共服务的大海,并形成了独特的公共图书馆“杭州模式”。

“讨来”的数千余册书籍搭起雏形

如今看着矗立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图书馆,一定想象不到,它的起步的地方竟然是借来的。

1958年,杭州市新华书店响应党的号召决定创办图书馆,紧接着,房子、图书和经费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接踵而至。

杭州图书馆职工汪琪琪回忆道:“面临当时棘手的问题,大家并没有退缩,大家有着共同的信念—杭州需要一座属于自己的图书馆!”

没有房子,借用新华书店面积大约80平方米的二楼会议室。

没有书籍,杭州市文化局有藏书,上门讨要来了3000余本,再去浙江省图书馆“讨”了约3000本。新华书店又出钱订了20余种报纸、杂志。

就这样,杭州图书馆雏形初现。杭州也终于有了一座属于自己城市的图书馆。

星星点火,可以燎原。虽然初建的杭州图书馆显得逼仄,但是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却被进一步点燃,随着读者们的热情越发高涨,杭州图书馆迫切需要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1959年春,杭州图书馆搬迁至见仁里6号—一座典型的晚清江南庭院式建筑。

“进门是大约200平方米的天井,种着两棵繁茂的桂花树,中间是一座骑栏式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虽然馆舍条件简陋,但每天来馆的读者络绎不绝。”汪琪琪回忆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杭州图书馆的藏书也日益增多,几十万册的藏书在两层小楼里,再加上日益增多的读者,图书馆里经常被挤得水泄不通。

于是,1981年,位于浣纱路的杭州图书馆新馆开始动工了,五年后正式开馆,在保证传统借阅服务的同时,新馆专门规划了数百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和培训教室。

从“一证难求”到“无差别借阅”

周旭鹏,一位在杭图“老职工”,回忆起1986年的浣纱路新馆开放那天仍然感慨不已。

1986年,浣纱路新馆开馆,见仁里被一条“人河”溢满了“当时我就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这些人不是那些哄杭儿风的,他们是真的要看书,是真的渴望知识。”周先生回忆起当初依然心情澎湃。

1986年前的杭州,图书馆的借书证并不是公开向社会公众发放的,而是一些机构、学校组织统一办理的。所以,当时有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是桩很有面子的事情。

”由于当时的馆藏有限,能发放的借书证仅仅有几百张,汹涌的人潮一下子涌向了图书馆里。“

“也就是在那时起,杭图确立了‘读者第一’的思想。”杭州图书馆馆长刘冬说道,“杭州图书馆从传统的图书借还工作,开始迈向更高层次的文化服务,成为“知识喷泉”型的新型文化机构。”

2003年,杭州图书馆迈出了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第一步,也是全国首家推出免证阅览制度——即任何人进杭州图书馆阅览书籍都不需要证件和费用;2006年,《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正式颁布,图书馆真正进入免费服务时代,在全国开了先河。

2008年10月,杭州图书馆在解放东路58号建起了一座总面积为43860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新馆位于钱塘江边市民中心,可容纳藏书200万册,设有2200个阅览座位。全馆覆盖无线网络,又引进了先进的文献自助借还系统——RFID,使读者能够灵活、便捷地实现自助借还。

同年,杭图率先取消了当时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实行了很多年的借书证押金制度,杭州市户籍的居民凭市民卡、二代身份证就能免费免押金开通借阅功能;同年,杭图接纳乞丐与拾荒者进门读书看报。2014年,杭图正式推出了24小时微型图书馆终端,杭州人借还书,再也无需掐时算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6年1月,杭图与新华书店联手,推出了“悦读”服务,读者可以去书店选书借阅,服务开启后的那一周,受网络购买和电子阅读影响而门可罗雀的书店,变得热闹非凡。

截至2023年底,杭州公共图书馆体系现有:杭图1个市级馆,12家区县级公共图书馆,191个乡镇(街道)图书馆、2957个村(社区)图书室;杭州书房129个,各类主题图书馆72个,城市书房190个,杭州邻里阅读空间90家。

“也就是说,在杭州,因为有了这3000多家大大小小借阅点的业务统一,所以杭州的读者早已习惯了通借通还的无差别借阅体验。”

文化服务百花齐放

“门越开越大,服务越做越好,活动越来越多。”从2012年进入杭州图书馆,这是刘冬最直观的感受。

“这也意味着这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完善,老百姓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据刘冬介绍,杭图一年有一千多场活动,内容涵盖讲座、展览、沙龙、演出、社团、体验等等。还注重打造阅读推广品牌,培养出“中国阅读”“总有一种声音打动你”“一秒入宋画”“杭小图直播间”“阅读派”等品牌文化活动。

与此同时,杭图不断拓展着一些主题分馆,通过自建、机构合作、社会参与等模式,目前已经建成了生活、佛学、运动、科技、电影等十多家主题、专业分馆,进一步满足杭州人日益个性化、差异化、专业化的阅读需求。

从不足百平方的会议室艰难启步,杭州图书馆从纸质文献服务到数字化图书馆;从一证难求到全开放式服务;从小作坊式的阅览环境到市民书房软分隔、无障碍的家居式阅读空间;从单体馆到覆盖城乡的四级服务网络……杭州图书馆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公共图书馆到现代公共图书馆的转型,“杭图现象”也已上升为以共享、联盟、多元为特征的“杭州模式”,成为国内图书馆界的标杆和楷模。

作者:记者 郑维维 通讯员 李镜媛  编辑:徐洁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