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临平:城靓村美产业兴盛 构筑城市“造梦空间”
发布时间:2021-09-25 22:53:28 Sat  来源:杭州网

临平,自古便是华夏风韵最浓厚的地方之一,5000多年的玉架山遗址、2000多年的运河文化和1000多年的超山梅花文化相互融合,涵养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

9月24日,话剧《如梦之梦》在临平大剧院精彩上演,与之匹配的是一场别开生面的8小时造梦之旅体验活动。

临平凭借独特的文化历史底蕴,正吸引无数造梦者前来。

产业之梦:迈向数智化变革高地

与“时尚”结缘,可以让一座城市凤凰涅槃。

自2015年艺尚小镇启动建设以来,曾经的浩渺滩涂一夕之间华丽转身,以“艺尚”之名,竞奔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潮头。

从城乡结合部到创业小园,再到如今一个以服装、时尚产业为主导,环境典雅优美,艺术气息浓郁,各类人才汇聚,国际交流活跃的全方位生态圈,艺尚小镇正努力打造中国时尚新地标、杭州时尚文化的世界窗口、中国时尚产业全球话语权主阵地。

在空间和功能布局上,小镇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由“一中心四街区”构成。一中心即文化艺术中心,它是小镇重要活动中心,集合了艺尚小镇大剧院、展览馆、国际秀场、区文化馆、雷迪森酒店、东湖公园等公建配套项目,承担起小镇时尚展示、品牌发布、文化交流、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等综合功能。

四街区即时尚文化街区、时尚艺术街区、时尚历史街区、瑞丽轻奢街区。

凭借一流的营商环境、优质的产业空间、齐全的产业生态,艺尚小镇吸引了众多行业头部企业及专家人才纷沓而来。截至2021年5月该地已集聚国内外顶尖设计师30名,其中金顶奖设计师5名、全国十佳设计师13名,网上签约设计师130万,引进区域性服装企业总部84家,企业1675家,其中时尚产业企业881家。

做强产业支撑,打造发展引擎,除了时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临平还不断向数智化变革高地奋勇迈进。

偌大车间内,数条生产线依次排列,机器人左右开弓,有节奏地装卸材料、切割钢板、组装零件……这是典型的“机器换人”场面,但西奥电梯的生产车间则更先进。在这里,不同规格的电梯可以使用同一条生产线生产。

作为一家成立只有10多年的企业,西奥电梯却是当前中国电梯行业前十排行榜中唯一的自主品牌和唯一一家国家智能电梯试点示范企业。正是这股“智能力量”让这家企业在短短十多年里实现了弯道超车。

5G技术作为“新基建”核心领域之一,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西奥顺应时代热潮,率先探索“数字制造”产业模式,围绕打造行业首家“黑灯工厂”。

眼下,单体规模超过70000㎡的数字工厂已初具雏形,新工厂结合5G、AI前沿技术,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积极进行产业研协作实践,打造建设“数字孪生工厂”;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着力打造电扶梯生产制造全产业链,以极致创新聚力推动行业数智化变革。

未来,临平将继续以西奥电梯、春风动力、老板电器等头部企业为引领,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新经济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等平台载体,聚力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八百亿级生命健康、五百亿级时尚产业三大产业集群。

山水之梦:打造诗意化城市栖居

一条京杭大运河,凝结了千年中国智慧,沟通着南北千里交通,孕育出无数沿岸烟火。而塘栖古镇,正是这千年运河奔腾水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桥、郭璞井、乾隆御碑、太史第弄……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超山梅花自古就有“香雪海”的美誉、“古广奇”的特色。

作为山水风情之地,塘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古迹众多的探梅胜地超山,水网相连的丁山湖漾,蜿蜒着临水而行的塘超小径,诗画江南的写意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超山风景区将众多建筑名胜、人文书画与超山梅景有机整合,不但重现了十里梅海的胜景,而且还建成中国第一印山。东园,景区遍植白梅。北园,梅林中隐匿着水域楼榭、粉墙黛瓦。从山脚的浮香阁攀登至山顶的上圣殿,你还能一路感受交相呼应的超山梅文化、金石书画文化和禅宗文化。

“曲曲波洄面面汀,乱流如玉碎玲珑;烟消月上渺天际,何处闻呼小洞庭。”紧靠超山风景区的,便是塘栖的丁山湖湿地,它同时也是临平区最大的生态湿地。

丁山湖的另一边,一条长约20公里的塘超小径,成功将塘栖古镇、赏梅胜地超山、丁山湖湿地三大景观,以及拥有不同风光的自然村庄和多条乡间河道串联成线。

塘栖,不仅有旖旎的风景,更有镌刻着历史印记的古老建筑。

从横跨京杭大运河的广济桥开始,这座始建于1489年的石桥,如今也是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古时它是联通东西两岸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运河人在此往来络绎不绝,南北80级的青石板台阶上是无数生活的汗水和奔波的脚印。

如今历经几百年风雨捶打的广济桥,在经过修缮恢复后,已成为塘栖百姓茶余饭后休憩的好去处,也是游客登临俯瞰运河古镇最佳的地点。漫步在石桥上,脚下就是那奔流千年不息的运河水,放目望去,古镇风貌一览无余。

从广济桥来到北岸的御碑码头,你就能见到高高耸立的乾隆御碑。该碑是浙江省境内现存较大的一块乾隆御碑,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已被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拾级而下,漫步于亭台水榭之间,便能领略到塘栖古镇的一大特色——廊檐。旧时古镇曲曲直直的廊檐将整个古镇连成一片,出门连下雨都不用带雨具,廊檐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洋溢着浓郁的古镇水乡风情,晴天晒不着太阳,雨天淋不着雨,称奇江南,号称“天棚下的街市”。

而廊檐边的长椅旧时曾被称为“米床”。米市兴起时,它们曾是收米卖米的经营场所,而每天的米市一落,这米床便成了行人歇脚之处。特别是当一些年轻的姑娘米床上托腮沉思、凭栏远眺,那情景似画非画,别有一番滋味,故一些文人骚客便给那米床起了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美人靠。

非遗之梦:传承特色化文化历史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塘栖这座千年古镇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7年来,塘栖积极探索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展现千年古镇的历史底蕴、文化魅力、发展动能。

塘栖是个蚕乡,栽桑养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素有“丝绸之府”之誉。明朝宪宗成化年间,镇上已有商人从事蚕丝贸易。

塘栖一带的河边地角,旧时处处遍栽桑树,乡民们大都均以养蚕为业。不少旧时流传的农谚,都记录了乡民们养蚕的历史。如“种得一亩桑,可免一家荒。”“要钞票,多种桑”等等。蚕桑是项时间短收效快的家庭副业,比种粮食的收益要高至三倍以上。全镇的栽桑养蚕,到了清朝时到达了顶峰。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对蚕桑一业极为重视,每次下江南都要浙江巡抚奏报蚕收情形,每岁一次。从那时起,在官府的重视下,塘栖一带成了蚕丝的主要产区。每逢蚕事,家家户户均闭门不出,纷纷忙于育蚕,连得那些教学的私塾都暂停教学,称“放蚕忙“,官府也“暂停诉讼”呢。

新中国成立以来,塘栖的蚕桑生产依然是塘栖的一种特种农业,直到现在,塘栖还是全区主要的蚕桑产区。

除了蚕桑生产,对于丝绵的加工制作在塘栖也有其特色基础。2009年,塘栖的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制作技艺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到了唐代直到清代,清水丝绵一直被列为贡品

清水丝绵的手工技能要求高,完全依靠艺人所掌握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是塘栖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清水丝绵制作经过选茧、煮茧、漂洗、剥茧做“小兜”、扯绵撑“大兜”、晒干等六道工序完成,制绵过程是一个去除蚕丝外层丝胶的过程,丝胶除去愈净,丝绵质量愈好,在技艺上极需要掌握分寸。最终成品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杂质,手感柔滑,弹性好,拉力强,厚薄均匀,特色鲜明。

水乡塘栖,作为古往今来的著名的书码头,曾历经最繁华的塘栖书场时期。当时小小一个镇上书场多达十余家,江浙沪一带的评弹高手均纷纷来此献艺。塘栖书场一直红火到上个世纪。

2010年,随着塘栖古镇的开发,塘栖书场又重新开张。塘栖书场的设立,是为了传承优秀的评弹艺术,展示这项世界级的非遗项目的风采,服务喜欢评弹艺术的老听客,并向前来古镇旅游的游客展示优秀的民间艺术。

塘栖书场是传统的茶室书场,供应茶水,设有演出小台,演出项目有杭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基本照搬了传统书场的格局。并且采取的是活态传承,原味的传承评弹艺术,所请的演员基本来自苏州评弹团及一些杭州评话的老艺人,展示原汁原味的评弹艺术。2012年,塘栖书场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

美食之梦:乐享慢节奏美好生活

位于塘栖镇北部,京杭大运河北岸的水北风情特色街,是塘栖核心景区之一,也是游客必要的景点。

水北街于2010年10月正式开街,主要入驻有朱一堂糕点、法根糕点、百年汇昌、同福永等塘栖近10家“浙江省省级老字号”,以及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各一家。全长2000米,主要经营业态为传统糕点、食品、小吃为主。

提起塘栖小吃,远近闻名,因为这里的美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比如,刺毛肉圆以鲜肉、糯米为主料,蒸熟后,晶莹饱满、温润软糯的米粒裹着肥瘦适度、鲜嫩匀细的肉圆,大大地触动食客的食欲。而细沙羊尾因其外观形状有点形似羊尾,故得其名。其制作方式很考究,将猪板油剥去膜,包住豆沙,再滚上糯米粉,掐成羊尾巴状,然后在蛋清里过一遍,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在旧时塘栖的酒席中,它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名肴。

塘栖熏鸭,又叫塘栖板鸭。其外观色泽红亮,味鲜肉嫩,有一种独特清香味。早在民国初期,便是原杭县的一大传统特产。塘栖熏鸭的制作十分复杂,须经十余道工序。解放后,塘栖熏鸭技艺曾一度失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塘栖食品中心站为了恢复这一传统名产,建立熏鸭厂,使这传统名产重放光彩。

米塑,又称“粉塑”,是用米磨成粉,蒸熟后用手工捏成。这些米塑,从工艺和特色讲,有点类似于北方的“面塑”,都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米塑是塘栖乡间的一种特有的民俗工艺,流传较广,各乡各村都有一些年岁稍大点的中老年妇女会制作,这些米塑五颜六色,种类繁多,其中以“上梁元宝”、“定亲饭圆”和“立夏狗”最为出名。

此外,塘栖还有以糯米为原料制成的镬糍,用烘青豆泡成的“烘豆茶”,有有1400余年的栽培历史的塘栖枇杷......这些有趣有味的美食已成为此地的代言,也成为了塘栖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呈现。

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改革开放的现代文明水乳交融,天堂门户、古县新区显示出无限风光和蓬勃生机,让临平独步古今,翘楚江南。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当下,临平正围绕“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深度融入杭州主城一体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临平篇章的道路上不懈奋斗,凝聚正面能量营造良好氛围,诠释藕花洲的唐风宋韵,谱写临平的新风鲜韵。

作者:通讯员 费彪 记者 方建飞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