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档鉴古今:教育篇|《落英纷飞》唱响百年杭高新潮
发布时间:2021-03-19 18:17:36 Fri  来源:杭州网

“黎明的第一缕光线,无声路过这庭院。”

和煦的阳光覆盖在杭州高级中学的校园,贡院已是鸟鸣声声。校歌《落英纷飞》唱响了百余年来属于杭高的情怀。

从十九世纪末彷徨的中国走来,无数心怀大爱、坚定勇敢的先辈,在历史长河之中凝聚的“杭高精神”,融入了一代又一代杭高人。

“长亭外瓦墙古榭”

养正书塾与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

养正书塾

1899年6月,杭州知府林启创办养正书塾,这是杭高最早的前身,也是浙江最早的官立普通中学。时值戊戌变法失败,新式学堂遭禁。林启以“书塾”之名为掩护,开办养正书塾,校名取《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之义。“蒙以养正”就是教育人养成正气,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这种教人走正道的德育工作就是“圣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诏令省城设大学堂,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后为“浙江官立第一中学堂”。民国2年(1913)又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

记录于徐志摩日记中的杭州府中学堂课程表

位于大方伯的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大门

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浙江巡抚张曾敭奏请设立全浙师范学堂。1908年春,七幢二层楼校舍在明清贡院旧址上落成,定名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为当时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新式学堂。5月开学,在全省各县招生。500多年前的贡院甬道在承载了明清两代浙江读书人以应科举乡试入仕的青云之梦后,依然输送着莘莘学子。

“江南地风雨潇潇”

两校合并,掀起“一师风潮”

在如今的杭州高级中学校内,经亨颐亲笔题写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牌被镶嵌于碑亭的后面予以保护,石而有灵,成为向所有人展现杭城教育人文底蕴的实物,更积淀了风起云涌的过往。

1912年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改名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经亨颐为校长。在这一时期,李叔同也曾执教于此,留下了许许多多重要的诗篇,也将文学的气质,更深地赋予了此后的杭高。

经亨颐

1913年(民国二年),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一师”。经亨颐在任期间,提出“与时俱进”的口号,与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夏丐尊一起对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师”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他们所创办的《浙江新潮》成为新思想传递的鲜明旗帜。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民国时期)

1919年11月1日,浙江第一师范学生施存统、俞秀松,省立第一中学学生阮毅成,甲种工业学校沈乃熙(夏衍)等创办《浙江新潮》,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

但在风云诡谲的年代,新思想的传播总是遇到重重困难,《浙江新潮》中学生施存统所写的《非孝》一文被当时浙江省教育局以危言耸听之由,免去了经亨颐的校长职务。为此一场声势浩大的“一师风潮”席卷全国。

民国12年(1923),省立第一中学校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改校名为“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民国16年(1927),与浙江省立女子中学校合并,设贡院校区与横河桥、西大街校区,分招男生女生。民国18年实行高、初分办,并合并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衢州等学校,组成全省唯一的高中,“浙江省立高级中学”简称“浙高”。民国22年(1933年),改为“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简称“杭高”。

浙江省立高级中学(20世纪30年代)

“玉壶中冰心一片”

从抗战时期的“联高”到杭州高级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园被日军占领,杭高内迁至金华琐园,与从杭嘉湖撤退到“杭初”、“杭师”、杭女中等七校组成浙江省临时联合中学,设置高中初中、初中、师范三部,简称“联中”。

第二年,“联中”又分为省立临时联合高中、联合初中、联合师范三校,杭高的学生及校产均转入“联高”。

联高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彼时,师生们虽住茅屋祠庙,食宿条件艰苦,但孜孜以求的教学精神,在战乱的年代仍然为杭高保留下了一个纯粹的学术世界。

抗战胜利后,“联高”迁回杭州,恢复“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校名,杭高师生追求民主、自由和光明,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88年,学校更名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1995年,成为首批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1988年,恢复杭高之校名

历经百年风雨、人才辈出的杭高,如今,仍带着不变的“杭高精神”培育一代一代的杭高学子。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鲁迅先生亲手所植的两棵樱花树早已亭亭,由这两棵树上的枝条扦插的,新的樱花树正在茁壮成长。

走过红色的楼群,走过有众多文学家题字的张抗抗文学馆,走过树人园中的鲁迅亭,穹顶下的天文台,杭高星和幕真泉,阳光草坪和古井……时光若白驹之过却,百年杭高仍然坚定地、毫不动摇地向前走。

作者:记者 卢修远  编辑:王帆
从十九世纪末彷徨的中国走来,无数心怀大爱、坚定勇敢的先辈,在历史长河之中凝聚的“杭高精神”,融入了一代又一代杭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