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无论老小,总能脱口而出很多耳熟能详的诗句。他的一生创作了近三千首诗,流传极广。他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有后人称他为“诗魔”。
除去诗人的身份,他曾赴杭州担任刺史。在他的笔下,与杭州有关的诗文就有多达两百余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位杭州曾经的“老市长”,不吝赞美之词,表达对杭州的热爱。
白居易对于杭州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他诗文里的那条白堤,更在于他对杭州文化和城市气质的塑造。西湖这一名词,最早也是由白居易所命名。
时光流去无痕,白居易在杭州为政三年的故事却是掷地有声。12月12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李郁葱携新作《江南忆,最忆白乐天》走进城市客厅·杭州书房,与广大读者分享了“白市长”与杭州的故事。
作为一位诗人,作者李郁葱用细腻的笔触着墨另一位诗人白居易,两者自有共鸣之处。书中的每一个小标题,都别出心裁地使用了白居易描绘杭州的诗句,仿若每一章节都是一首优美的诗篇。
“这位杭州曾经的‘老市长’,是杭州在时间里沉淀下来的一张文化名片。杭州有幸,有这样一位诗人作为它的市长;西湖有幸,在它的豆蔻之年,管辖它的市长是一位诗人。”在该书的序言里,作者如此写道。
年过半百,出任杭州刺史
公元822年,白居易51岁,刚过知天命之年。此时,他谋求外任一事终于有了明确的消息,将赶赴杭州担任刺史。对于江南,白居易并不陌生。少年时,他曾随父避乱越中,广游江南,尤其钟情于苏杭,“异日苛获苏州一郡足矣”,
光阴荏苒,当年的翩翩少年,现在已经两鬓苍苍。由于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行路漫漫,白居易一家从长安出发,整整三个月的跋山涉水后,才最终到达杭州。
实际上,在就任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除了短暂地担任过忠州刺史之外,并没有担任过地方上的实职。这一次,对白居易而言,是一次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但同样也是一次挑战。
“白居易感到由衷地欢乐,少了那些蝇营狗苟和利益团体的掣肘,他也许能够做一些实事。” 李郁葱说,白居易内心有这样一种情,希望能够造福一方,体察民生。
书中写道,这一路的行程,白居易自己用诗记录了下来。从题下自注“自此后诗俱赴杭州时作”的《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开始,《初出城留别》《过骆山人野居小池》《宿清源寺》《宿蓝桥对月》等,到题下自注“自此后诗到杭州后作”的《初领郡政衙退登东楼作》结束,这些诗文记录了白居易此次出守杭州的行程。
作为从三品的刺史,一个地方的最高长官,白居易抵达杭州后,即刻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明确表达了自身的政治姿态。
筑堤保湖,引湖水灌溉农田
当时的西湖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湖有些不同。在白居易时代,现在可以考证出的大抵是在与白堤相连的湖东北地区,当时有一个和西湖相通、规模与之相仿的大湖泊,称为下湖,而西湖也曾经相对被称为上湖。
李郁葱介绍,“这下湖应该是在现在的松木场一带,这和后面白居易所修筑的白公堤的位置比较符合。”他进一步阐释,“白居易要在下湖和上湖之间建一条堤坝,一条拦湖大坝。这条堤也并不完全是新的,在考察中白居易发现,下湖和上湖之间,原有拦湖堤坝,只是年久失修,堤岸太低,有一些路段已经坍塌,起不到任何作用。”
修建拦湖大坝,工程量浩大,建成后效果如何,西湖美景是否会遭到破坏……当时,州衙内还有不少反对意见。“杭州城里的富豪人家对于修堤意愿并不强烈,甚至是多方阻拦。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豪强占湖为田,而富绅能够驭使手下盗取湖水。”李郁葱说。
对于筑堤保湖一事,白居易早已经过认真调研,胸有成竹,力排众议,一一据理反驳,最终使治湖工程得已成形。
李郁葱在书中评价道:在西湖的历史上,这条大堤堪称重大,它蜿蜒在后世西湖的东北向,把上湖和下湖真正分隔开,堤的西面为上湖(也就是今天西湖基本的轮廓),东北面为下湖(现在已成为市区一部分)。白居易的设想是,把湖水尽量储蓄在上湖,以保证能够灌溉杭州以东及以北的千顷良田。
疏浚六井,解决百姓饮水难题
历史上第一个把西湖水用于居民生活的人是杭州刺史李泌。他开相国井、西井、方井(即四眼井)、白龟池、小方井、金牛井等六井,引西湖水入井,有效解决了居民饮咸水之苦。
白居易上任后,此时已距离李泌开凿六井四十余年。由于地下引水管道多年没有维护,作为饮用水源的六井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的供水。对于这项利民工程,白居易在筑堤保湖的同时,重新疏浚六井,以改善居民饮水难题。
和筑堤保湖面临同样的困难,便是疏浚六井的钱从何而来。“白居易依然是从自己的俸禄里拿出,依然去化缘。”李郁葱表示,“缺少人力的时候,州衙里的官吏先顶上,自己首先做榜样,再发动民众。”
书中写道:当重新疏浚六井的工程开始时,那一年的杭州是一个大工地:城市与西湖的接壤处,疏通六井的工程浩浩荡荡;在下湖和上湖的交界处,防湖堤的工程方兴未艾。
白居易担当杭州刺史仅三年,在离开杭州之前,他决定把在杭州刺史任上官俸的一部分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以后的官员在紧急时调用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
李郁葱介绍,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这笔公益基金一直运作到唐末黄巢之乱,黄巢占据杭州时,州衙中的文书多因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白居易任上所修筑的这条位于西湖东北部的防护堤,到明朝时依然存在,除了是水利设施之外,同样也慢慢成为一条交通要道。” 李郁葱写道,“之后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这堤不复存在,但人们把西湖上出现在白居易诗中的那条白沙堤当作了一个象征。”
今年九月,杭州优秀文化丛书举行首发仪式,首批20册丛书的作者齐聚杭州,将包罗万象的历史文化主题汇集成一套典籍式的丛书。这20本书籍是杭州的一扇窗,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灵魂根脉,用新时代的方式记录和传承。
今天是《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作者分享会的第七个专场,新的分享还将继续,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