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占地仅200平米,日处理5000吨 国内首个超导技术污水处理站在桐庐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2020-10-13 20:05:00 Tue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今天(10月13日),位于桐庐下洋洲排涝站一排蓝色集装箱样式的设备吸引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国家最高奖获得者赵忠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王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仙辉在内等一批学者专家驻足参观。

设备出口处,涓涓清水不断涌出。排涝站一处,摆放着两瓶水,一瓶是进水水样、一瓶是出水水样。明显看出,出水水样要清澈许多。

原来这是一个国内首个使用了超导技术的污水处理装置,前来参观的众位专家学者组成鉴定委员会,将对这个项目鉴定。

超导技术与污水处理,这两者之间又会擦出什么科技火花来呢?超导是指某些物质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一般为极低温度)电阻为零的性质。例如,医疗领域常用的核磁共振就是应用了超导技术。

而超导磁分离污水处理是一项前沿的新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继超导磁体在医用核磁谱仪、矿物磁性杂质分离领域应用后的又一工业应用的创新技术。

“所谓超导污水处理,是指通过向污水中添加磁种材料,让污染物与磁种结合,使污染物具有磁性,然后再通过磁场作用,吸附去除污染物,实现污水净化,同时回收磁种,循环利用。”在排涝站,杭州中科凯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应建明向记者介绍道。

顺着台阶,记者跟随工作人员爬到集装箱箱顶,便看到超导污水处理系统的运作现场:青黄色的污水正围着一根“柱子”不停打转,中间一节集装箱装有超导处理装置。

这样,经过混凝沉淀池、超导系统、缓冲池、生物处理池等一系列程序,最终使得排放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磷等各项指标全部达标,清澈的流水源源不断地淌出来,最终汇入排涝站旁的黄潦溪中。

“排放水水质达到了一级A以上标准。”应建明介绍,“此外,处理装置还设有专人实时动态监测排放水的水质,及时调整处理工艺。”

相较于传统的大型污水处理厂,该设备占地仅200平米,日污水处理量可达5000吨,作为桐庐少有的中科院产业化落地项目之一,“目前这个设备在2019年7月就已经投入使用,附近的黄潦溪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研制成功,通过鉴定。”下午5时,这项由杭州中科凯凌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发的一体化超导磁分离污水处理设备通过专家组鉴定。

鉴定书指出,该项目取得了超导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零的突破,系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意味着超导技术继超导磁体在核磁共振领域应用后,第二个具有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前景的创新技术成功落地桐庐。

未来,“这套设备在应对居民人口增加,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情况有着非常良好的应用场景。”应建明介绍,对比目前常见的一些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的特点是污水处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处理范围更广,避免了通过污水管网建设的高投入和长周期,而且设备是撬装式,可车载,布局灵活。

“此外,应急使用上,当流域水体发生污染情况时,可以利用该设备,实现小占地的快速布置、及时处理。”应建明补充道,“除此之外,还可快捷应用在一些行业污水处理,例如印染等高污染排放企业。”

作者:记者 方建飞 通讯员 何小华  编辑:徐洁
10月13日位于桐庐下洋洲排涝站一排蓝色集装箱样式的设备吸引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国家最高奖获得者赵忠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王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仙辉在内等一批学者专家驻足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