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浙里”光影,“云看”文博第二季|走进绍兴博物馆,一部中国陶瓷史娓娓道来
发布时间:2020-08-12 08:46:29 Wed  来源:杭州网

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杭报集团杭州网承办的《“浙里”光影“ 云看”文博第二季》活动于8月11日正式开启。在火热的假日里,第二季的主题为“行研学之路,探历史之谜”,这里不仅有馆藏文物珍宝的展示,更有传统技艺的直接体验。我们将从第一视角,为观众揭开浙江富饶的文物遗产,在一针一线、一雕一凿中感悟历史的厚度,领略时光的长度。

作为“云看文博”的第二季,浙江省文物局挑选了浙江全省范围内五所极具代表性和故事性的博物馆。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绍兴博物馆,踏上一条关于中国陶瓷史的研学之路,从陶瓷纹珞中,发现历朝历代的美学追求。

从“陶”到“瓷”

是浴火逢生中,一遍又一遍的历练

陶瓷,是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塑造,它的制作技法和艺术演变,成为了记载历朝历代悠久文明的史书。

绍兴博物馆的讲解员胡老师带着孩子们一眼穿越万年,进入嵊州旧石器时代,看看最早的夹砂红陶是什么样子?

陶土中加入贝壳和沙粒烧炼而成的便是夹砂红陶,这样的陶器更加坚固、耐高温,很适合用来做炊器,从而加速了我们祖先吃食上生食用到熟食用的转变。

其中一件距今5000年前的鱼鳍形足陶鼎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这件口大足如鱼鳍的陶器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先民的智慧。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艺的提升,一种印纹硬陶被古人制造出来,并在西周时期盛行。

在场的小朋友仔细观察着陶器上的花纹,胡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说:“古越先民会将泥土做成条状,一圈圈环绕而上,并用手进行拍打,把图案印在陶表面,这便就有了花纹。”

在胡老师的讲解中,小朋友们逐渐学会了从陶器表面的花纹和光滑程度判断陶器的年龄。原始瓷的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釉,这是从制陶技术的基础发展而来的,是瓷器原始阶段制品,它的出现,开启了中国成为“瓷之大国”大门。

“惊鸿一瞥”

越窑掀开中国陶瓷史审美新篇章

随着古人对陶瓷冶炼工艺的更加重视,窑址选择成为非常关键的第一步,胡老师说:“瓷窑的挖掘要选择有坡度的山坡,这样烧制时的热气会由下而上让瓷器均匀受热,烧制的瓷器便是成熟瓷,它表面的釉更加厚重,能更加防潮、防水、耐高温,看起来更加精美、生动。”

这就不得不提起绍兴最出名的越窑,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绍兴的陶瓷工业源远流长,"越瓷"名扬四海。绍兴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胡老师说:“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 越瓷从唐代开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许多国家,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陆龟蒙对越瓷的赞美,唐代的"秘色瓷"更是越窑的代表作品,瓷身碧玉般晶莹,如嫩荷般透翠,也如层峦叠翠般舒目,有种令人神往的色彩。

“年轻”与“古老”相遇

那一刹那的火花就足已成为传奇

如今,陶艺的有很多的制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条盘筑、捏塑、素坯彩绘等。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陶瓷,绍兴博物馆准备了制作陶艺的拉胚机,让小朋友亲自动手体验,泥土在手指间的“舞蹈”。

给孩子们上陶艺手工课程的张老师说:“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机产生的离心运动,在旋转过程中,对含水半固化状态的泥料按照设计构思拉伸成型。”

其实,拉坯成型在古时已经普遍使用了,薄如蛋壳的黑陶,绚烂夺目的彩陶,还有晶莹透彻的越窑陶瓷,都留下了拉坯成型的痕迹。

拉坯是年轻又古老的技艺,“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胡老师说:“通过此次活动,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华手工艺——陶艺的魅力,能够以自己中华文化为傲,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绵延的时光中,陶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意义成为习惯是我们保护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8月12日下午1点半,《“浙里”光影,“云看”文博第二季》活动将走进第二站——湖州博物馆。我们将带你走上丝绸之路,探寻“丝路”的源头,感受一针一线里的浓情蜜意。


作者:作者 王潇雨 主持 夏煌磊 摄像 包一圣 摄影 钟南海 编导 王潇雨 卢修远 海报设计 葛颖蓓 包海清 实习生 章邵春 后期 林舒然 朱浩闻  编辑:徐文杰
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杭报集团杭州网承办的《“浙里”光影“ 云看”文博第二季》活动于8月11日正式开启。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绍兴博物馆,踏上一条关于中国陶瓷史的研学之路,从陶瓷纹珞中,发现历朝历代的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