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96年的和平苑社区五里塘苑小区,是一个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而从小成长在那里的应绍赟,生于1997年,几乎与小区同龄。
作为和平苑社区党委青年e支部年纪最小的党员,他用青年人的昂扬之气与赤诚之心,参与到小区的治理中去。
他将自己的人生态度总结为“利他利己”,即抛却功利之心赋能他人的过程,最终将结出利己之果。
删繁就简 缓解小区疫情防控压力
应绍赟曾就读于声名远扬的杭七中美术班,不过他称自己是个“偏科生”,长于速写,对色彩的把握稍弱。他擅长删繁就简,从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描摹出事物的本质。
对于社区治理来说,这种能力恰恰是不可或缺的。疫情暴发后,像五里塘苑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便暴露出无精干力量驰援疫情防控的弊端,应绍赟在紧要关头展现出青年人的担当作为,用超越其年龄的成熟处理一系列临时复杂情况,帮助缓解了小区的防控压力。
在24小时“一门制”管理的艰难时刻,他第一时间报名卡口值守志愿者,风雨无阻、不舍昼夜地坚守在卡口,成为小区疫情防控的“护城战士”,累计服务40余个小时。
图1 应绍赟在帮进出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
所有进入小区的人,都被要求亮绿码、测体温;在疫情形势尤为严峻的时期,外地返杭人员还须登记自己此前的去向、所乘坐的交通工具、近期接触人员等。在这种背景下,应绍赟难免碰上难缠的个例,比如不想反复走程序的小区熟面孔、急着送货的快递员、赶着接下一单的外卖小哥等;若处理不当,很容易滋长不满的情绪,产生矛盾冲突。
面对这样的局面,本来脾气就很好的应绍赟,更是拿出了十二分的耐心与同理心,向每个提出质疑的人解释前因后果。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也会主动向有经验的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请教。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在这个年轻小伙儿亲和的态度与认真的工作劲头面前,再急躁的人也耐下性子来。
暖心服务 作为党员参与扫楼排查
应绍赟家里有两个老党员——他的外公和爷爷,受老人们思想上的熏陶,他在大学期间就积极入党,在学生党支部担任组织委员,并加入了学生会,早早地树立起服务意识。
疫情突如其来地到来,社区的业主难免会产生恐慌的情绪,应绍赟努力安抚群众,叮嘱大家出门要佩戴好口罩,还会对一些明显不实的煽动性言论进行辟谣。同时,在社区发起爱心驰援疫情的行动时,他与已经退休的外公还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主动捐赠善款。
“关于我参与社区工作这件事,我们全家都非常支持我,而且他们不会因此夸赞我,而认为这都是我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应绍赟说。
在集体宅家、闭门不出的关键时刻,他不畏风险、冲锋在前,参与到“一名党员一幢楼”的活动中。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由每幢楼的一位党员负责扫楼排查,确认居民居家情况与亲属流向。
在此过程中,应绍赟了解到自家楼下一位叔叔的妻子竟是赴武汉支援的医护人员,便定期前去问候他,协助社区了解其生活所需,及时提供关怀与帮助。发挥着自己作为本土居民的熟人优势,用无声的行动、暖心的服务,应绍赟让青春之
花在社区绽放,让青春岁月在社区建功。
青年担当 想为社区工作注入年轻活力
五里塘苑小区的居民,大多数都是50后、60后,应绍赟这样的新生力量可谓是难能可贵。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别看应绍赟所做的似乎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现在愿意来承担这些繁琐工作的年轻人,已经是凤毛麟角,“毕竟又苦又累,得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还没有任何报酬”。这种新生力量,正是如今的基层社区治理中最稀缺的资源。
除了在过去这段特殊时期助力疫情防控,应绍赟认为,青年能为社区做的还有很多,可以帮助社区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以更年轻化、更灵活的手段,提升社区的服务效率。
应绍赟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做好登记工作
“比如我所学的数字媒体专业,就能应用在社区新媒体的内容制作上,在疫情期间设计简单生动的科普小漫画,让居民们对新冠肺炎加深认识、加强防范。”他在社区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想着若运用更年轻化的形式和传播途径去表达和展现,效果会更好,传播速度与范围也会更快、更广。
青年响应速度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这个群体能够在社区中充当上传下达的沟通桥梁与矛盾冲突的润滑剂,促使各类政策与活动的顺利实行和举办。社区可以推出一些创新举措,由青年带头试行和参与,打消一些居民的顾虑,提升群众的配合程度和积极响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