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如约而至,为缓解假期儿童“看护难”问题,康桥街道妇联联合吴家墩社区组织开展了“点亮非遗童心,传承中国文化”的系列活动,一方面帮家长免费“带娃”,另一方面让非遗传统走进儿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张薄薄的皮影还有康桥的故事,一双小小的筷子需要经过25道工艺,一个荷花灯笼竟然可以变废为宝……这样的非遗文化,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陌生又新鲜的,一场场活动让孩子们既兴奋又难忘。
古“电影”中体验刀光剑影
“叮叮叮……铛!”在一段急促的开场锣鼓音后,观众们期待已久的皮影戏开始了,灵巧的动作,不同一般的唱调,吸引的可不止孩子,连大人都频频朝后台张望,是和现代电影一样只是在幕布后面播放片段吗?大出所料,后台仅仅是两名老师,用一双手操作着角色头部、四肢和身体的动作,骑马、走路、兵戎相向将小皮人表现得惟妙惟肖。
一场《盗马光》后,让大家都见识到了皮影的魅力,待到孩子们亲手拿起操作杆后,才明白了我们“老底子”的大智慧。正在人们惊讶于这精湛的工艺时,杭州舞影侠皮影艺术团的王团长还同大家介绍起了皮影在康桥的发展史,顾家门的养蚕人如何将皮影一步步完善和发扬的故事让所有人都感叹,中国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天竺筷中认识工匠精神
来自杭州天竺山的小径竹,在经过选料、锯竹、理柸等25道工序后,可以制作出名扬中外的天竺筷。对于这么一双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盛行的筷子,孩子们不仅是好奇,更多的是诧异,小小的筷子拿在手上掂量一下非常轻便,凑近闻下还有淡淡的竹香,要不是看到那细小的竹芯,都以为这是一根细长的木条,小伙伴们甚至提出了“这些竹子是怎么长得这么直的”“为什么竹子没有节”等问题。
在老师的讲解中,大家才明白天竺筷能成为楼外楼、奎元馆等知名餐馆的专用筷子是有原因的!筷面上不仅可以篆刻花纹,材料还是可循环的,废料可以用来制作小工艺品。
荷花灯中感知杭州魅力
南宋的皮影,天竺的筷子,杭州文化当然少不了映日的荷花。一群身穿青色汉服的孩子们在背诵着苏东坡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尽管无法他们无法亲眼所见夏日的西湖,却一点都不妨碍他们感知荷叶、与荷花的碰撞。看似简单的一盏灯,要经过打版、剪裁、粘合,一步扣着一步,考验的不仅是手艺,更多的是耐心。成人制作这么一盏小灯笼都要花上半个多小时呢!
志愿者带领着孩子们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将灯笼悬挂在了废旧的天竺筷上时,家长群中传出了感慨:“孩子长大了,学会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人了!”
据现场老师介绍,剪纸是我们非遗文化之一,将本土元素融入非遗文化一直是近几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不仅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更是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