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3时,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第一百一十八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省防控办、省经信厅等有关负责人介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三区”划分的范围大小是相对的
有记者提问:各地目前在疫情发生时都会划分“三区”,有的城市病例并不是太多,但划定的防控范围似乎比较大,以致将整个主城区都作为管控区,这是否合理?能否解答一下?
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介绍,我省在实践中形成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七大机制,“三区”最小单元管控机制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疫情防控“三区”即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简单说来,封控区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控区只进不出、严禁聚集,防范区非必要不外出、限制人员聚集。总之,要让“三区”静下来、慢下来。
疫情防控“三区”的实质,是通过限制人员流动、聚集来阻碍病毒传播,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划出包围圈,以最集约的资源实现对疫情风险的闭环管理。之所以将机制定名为“三区”最小单元管控,自然着眼于精准防控,并非划得越大越好。一般说来,各地将确诊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首次阳性样本采样时间前4天内居住点、工作点划为封控区;将封控区所在社区(村)的其他区域划为管控区;将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特定范围划为防范区,有的覆盖几个乡镇(街道),有的覆盖整个县(市、区)范围。具体由防疫指挥部与专家联合会商进行划分。
由于有的疫情病毒源头不清、传播链条不明,潜伏着较大风险。为确保及时切断隐性传播链,必须采取断然措施,一开始确有必要将管控范围划大一点,为打歼灭战构建防火墙。当然,大小是相对的,不能简单而论。有的“三区”看似比较大,却是防疫指挥部和专家基于风险外溢研判作出的决策。后来病例数没有直线上升,也正是由于第一时间发力充分。奥密克戎的代际传播速度很惊人,一个小火苗乃至一点小火星,假如在初始阶段慢一拍、犹豫不定,很可能酿成燎原之势。纯粹套用过去对付德尔塔的常规手法,难免会跌跟斗,甚至付出以后花十几倍力气就难以挽回的代价。因此,必须以快制快,努力跑在病毒的前头。
我省本轮疫情多点散发频发,但由于及时果断处置,均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动态清零。同时应看到,“三区”划分对群众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影响,必然被高度关注和广泛议论。这要求各地应进一步在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上不断提升水平,不随意拍脑袋。早在2020年2月上旬,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进复工复产,省委、省政府也率先明确提出精准防控的要求,率先探索“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机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无论是“三区”划分乃至疫情防控的其他各项工作,我们都应坚持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之路,努力以最小代价赢得疫情防控的最佳效果。
划进“三区”的企业应分类精准施策
有记者提问:划分了疫情防控“三区”的地方,由于要求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这是否意味着区内的工业企业一律都得停工停产?
陈广胜表示,对疫情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确实要求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因此对一般工业企业来讲,有必要按下暂停键。但企业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不能一刀切,还是要分类精准施策。省疫情防控办制定了“三区”内重点工业企业闭环生产操作指引,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重点供应链保障、重要民生物资和医疗物资生产的企业,以及不宜停工停产或停工停产后恢复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停工停产将面临重大违约风险的企业等,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的前提下,经审批后允许有序生产。
那么企业究竟应落实哪些责任?主要涉及人员、场所、运输和物资管控,以及应急处置四个方面。一是人员管控。对员工实施封闭管理,凡进入闭环生产区,须健康码和行程卡无异常、持有规定时间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视情进行现场抗原检测。员工之间做到无接触换班,对返岗人员要安排安全的交通工具“点对点”运输。二是场所管控。对企业内场所按风险等级予以分类管理,如将门岗、物资运输装卸区域、进口物品暴露区域等作为高风险区域,设置明显标识,并错时安排相关人员日常生活作息。加强住宿区、就餐区管理,做好各类场所清洁消杀、通风换气等工作。三是运输和物资管控。物资进入厂区,应设置专用路线和固定装卸场所,并采取非接触式货物交接。四是应急处置。企业应制定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确保紧急情形时快速妥善处置。
就具体管理流程来说,首先需由企业向属地乡镇(街道)或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并提交工作方案,经初审后报县级疫情防控部门批准。对这项工作,属地管理部门要换位思考,急企业之所急,一切从实际出发,快节奏加强指导与监督,真正寓管理于服务中。另一方面,必须夯实企业和员工责任。防疫无小事,尤其在“三区”范围更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不能因留下了“针尖大的窟窿”而引出“斗大的风”!总之,必须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细做扎实,确保风险降到最低、实现百分之百闭环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