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6日,魏宏(化名)回到了阔别18年的家乡。
2月底,被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某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发现时,他在一座废弃房屋中。到了救助站,他不说话,只写下自己的名字,模糊地说出,自己是浙江丽水人。
魏宏离家源于一次“遛弯”。由于精神问题,他经常离家出走,到附近的村镇,晚上自行回家,或者被隔壁村镇的亲朋送回来。因此,家人对其“出走”一直没放在心上。直到2003年某天的一次“遛弯”,魏宏没有回家。
出走时46岁,如今,魏宏已是65岁的老人。救助站无法获取这位老人的更多有效信息,将他的照片和现有信息传给了合作的“头条寻人”项目组(今日头条发起的公益寻人项目)。相关工作人员为其发布了头条弹窗,同时推送了抖音寻人视频。
巧合的是,一位魏宏亲戚的朋友看到了这条抖音视频,越看这个老人越像19年前村子里失踪的魏宏。对方把信息转发给了亲戚,亲戚又转给了魏宏的女儿魏兰(化名)。
上一次见父亲,还是2003年。魏兰没想到,自己“消失”多年的父亲,竟跑到远在1300公里之外的贵州。确认就是父亲后,她立刻订了去贵州黔南州的车票。
像魏宏这样的走失者有很多。近日,“头条寻人”联合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走失人口白皮书(2020)》(下称“《白皮书》”)显示,2016年-2020年,我国走失人次为397万人次、261万人次、199万人次、177万人次、80万人次。其中,超过四成走失者患有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魏宏属于与家人同居的壮年走失群体。《白皮书》称,成年人超过走失人口的一半;其次是老年人(三成左右);未成年人走失人口最少(9.44%)。在独居、与家人同居、居住于养老院等机构三种居住类型中,与家人同居的走失者占比最高,超过92%。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应该提升家人防走失的常识和警惕性。”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白皮书主笔人宋宗合分析。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魏宏、魏兰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