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运河边,闹中取宁静,会安阁文化阵地,就像闸弄口的“河坊街”,已经成为这个街道文化活动的新地标……
老旧建筑“二次更新”华丽转身
今年9月以来,闸弄口街道的会安阁全面开启,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带给居民别有趣味的游玩体验,或厚重、或文艺、或优雅、或清新……
这得益于闸弄口街道以全域视角,将特色文化街区打造纳入街道重点建设项目,按照以街道牵头、相关社区具体实施的原则,全面推进建设。
昔日的闸弄口,有着“清凉闸”的典故,天仙庙、机神庙、女儿桥、永济桥等历史建筑随着旧城改造逐渐消失。如何在新的城市面貌中留住“闸们”的街巷文化?闸弄口街道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把会安阁“二次更新”进行基本加固、修缮,针对里院建筑木材老化、易发火灾等情况,翻新房顶,更换腐木,粉刷墙面,打造街道“底蕴+特色”的新文化辐射圈。会安阁这座破旧但承载历史记忆的老旧建筑华丽转身,已然变成了居民青睐的文化集聚地。
社会组织“机缘巧合”扎根运营
场地更新了,如何长期开展运营是第二道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基层的文化场所会以政府自管的方式开展,但时间久了会出现活动项目单一、受益群众单一等问题,无法迎合当下年轻人“潮玩”的需求。”闸弄口街道宣传委员王盈坦言,而完全外包给企业运营又存在费用高、定位难把控等现实问题。经过多方比较,闸弄口街道引入了有着多年文化工作经验的社会组织,成功地进行了破题。
85后的舜华是这个社会组织的运营人,用她的话来讲:“扎根在会安阁,既是机缘巧合,更是‘命中注定’”。初见会安阁,舜华就被这里幽静的环境、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居民客流给吸引。“街道重视文化产业,也想把文创工作辐射到年轻人身边,而我们则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资源,双方的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
9月会安阁启动以来,舜华就组织开展了“四般闲事”古风展、会安市集等12场文化活动,吸引了周边居民和学生的参与,形成了政府搭台,组织“唱戏”的良性互动。
街域文化“差异发展”各有千秋
74岁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庄恭礼是天运社区的文艺骨干,他做的木质船模是真船的按比例缩小版,还能在运河里开。会安阁开张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了第一批入驻会安阁的文化志愿者,也将会安阁的运河文化辐射到了社区,形成了双向带动。
秋水诗社,和古朴的会安阁仅一河之隔,属于京惠社区的文化阵地。如果以文艺青年来形容会安阁的活力的话,那秋水诗社就像德高望重的中年文人,在运河的对岸开展着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年长的文化人前来。
据悉,闸弄口街道在会安阁中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钱塘江文化社邻之家、街道融媒体中心资源,将其打造成街道文化、文明、宣传“三融合”的新阵地。今年以来,通过传播钱塘江文化、运河文化以及街巷文化的理念,开展“齐心战疫情”理论宣讲、“公筷公勺”诗歌创作、“闸们美食”直播等形式新颖的活动60余场,让老旧街道文化“串点成面”,迸发出新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