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文化礼堂配“管家” 看萧山如何搞“活”基层文化服务
发布时间:2020-09-28 20:45:40 Mon  来源:杭州网

“滴,滴,滴……”,今年6月线下课程开启后,萧山区戴村镇文化管家小朱手机里10多个微信群就开启了“热聊”模式,线上是2000余名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线下则是排舞、合唱、腰鼓、摄影等六大类、十余门文艺培训课程精彩上演。小朱深有感触地说,“村民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涨,基层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这是萧山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缩影。2018年底,萧山区开全省之先河,通过向社会力量——杭州最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戴村镇推出文化管家项目;此后推广至河上镇、闻堰街道试点;2019年底,文化管家覆盖全区22个镇街(场);如今,作为“萧山经验”,文化管家项目已在杭州全市推广,并拥有了25名文化管家。

引入专业团队 让村民“乐”起来

一入夜,河上老街广场上就格外热闹,镇里的文化管家每周一次会带老师来这里教村民跳排舞。只见台上帅气的男老师一边喊口令,一边演示,台下一群村民一边学,一边时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不光排舞,我们还有其他许多文艺培训课程可以参加,比如太极表演、羽毛球、戏曲……”河上镇伟民村村民小胡说,自从村里来了文化管家,村民们不仅多了“乐子”,文化素养也大大提升。

一直以来,萧山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存在不均衡问题。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基层文化服务效能不高,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别。

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前些年萧山区大力推进“文化下乡”活动,即让专业文艺人才下乡为村民送上文化大餐。文化看似送到了基层,却始终难以送到村民心坎上。“虽然形式多样,但内容缺乏个性化、精品化,很难真正打动我。”村民小吕说,对于这种形式,自己不过是“看热闹”的旁观者,没有融入其中的乐趣。

而随着文化管家项目纵深推进,改变悄然发生。文化管家项目打破了以往政府主导“办文化”的固有模式,用市场化的理念,让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发展,实现了“借力发力”。萧山在试点推进时选择了杭州最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对象,主要是看中其具有较为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撑和多年参与省、市、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积累。

文化管家项目实现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为村民带去专业文化服务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村民个性化的需求,打通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河上镇紫东村文化管家在调研后发现,不少村民不满足于排舞、健身操的培训,于是便为大家量身定制了旗袍队、合唱团。目前,全区各镇街都设有“三团三社”群众文化社团,且有了文化管家“加盟”,组织运营培训变得更专业更系统。杭州最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化管家项目负责人马丹洁介绍,文化管家将“三团三社”的日常培训与节目编排结合起来,计划在今年底组织一次全部由群众出演的公益性成果汇报展示。

戴村镇尖山下村村民盛敏鸣,去年参加了文化管家组织的排舞培训课,今年升级为“助教”,在新一轮镇级排舞普及课上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文化管家的引领下,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真正融入到了基层文化事业中。

截至目前,文化管家项目已助力我区镇、村开展100余场大型活动策划,培训856课时,服务群众达24.8万人次。农村文化供给正在呈现“几何式”增长,在量与质上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创新运营模式 让礼堂“活”起来

7年时间,新建34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从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我区以每年新建40余个的速度稳步推进,目前已基本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

“建起来”后,如何“用起来”?萧山一直积极探索文化礼堂的“用法”。文化管家为文化礼堂注入了一股“新活力”。

大石盖村是戴村镇最早的一批文化管家项目试点村。两年时间,大石盖村文化礼堂活动不断,开展了舞蹈、舞狮、合唱等文艺培训,举行了清明、重阳、启蒙礼等传统仪式。“越来越多的村民喜欢来我们礼堂,活动参与感提升了,村庄的精气神也提高了。”大石盖村相关负责人兴奋地说,文化管家让文化礼堂“活”了起来。

这并不是个例。在文化管家进驻前,戴村镇22个文化礼堂举行的文化活动寥寥。不少村民抱怨:“这么大的文化礼堂,怎么就成了摆设?”

文化管家来了以后,戴村镇东风村、青山村等不少村的文化礼堂,实现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戏文”的文化景观。戴村镇文化管家小朱说,今年10余个文艺培训课程都安排在文化礼堂开展。

到今年底,包括文化礼堂在内,我区镇、村两级的基层文化场馆预计接近500个,但其中很大部分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文化管家的进驻,为有效提高基层文化场馆和设施利用率提供了路径。

“原先文化礼堂管理员主要是村里的文化员兼任,往往难以专心致志地开展运营。如今文化管家进驻后,秉着‘进得来,留得住,坐得下,回得来’的运营理念,推出了文化礼堂五星级服务采购菜单,提供五个档次、不同项目的文化服务内容,可供镇、村采购。”马丹洁介绍,如今许多村民养成了“要搞文化活动就要去文化礼堂”的习惯,文化礼堂真正成为了村民的“精神坐标”。

不仅如此,文化管家也开始进驻其他基层文化场馆。例如,在北干街道星都社区,文化管家利用城市书房,积极开展文化沙龙、文学分享会、朗诵会等活动。还有一些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管家进驻后,将文化服务与党员培训、学习活动结合了起来。

拓展管家功能 让乡村“美”起来

目前,全区25名文化管家采用“1+4”工作模式服务基层,即1天集中在总馆开展业务培训、交流、总结,其余4天驻点各镇。扎根基层之后,文化管家的功能再次得到“开发”。比如,通过访谈、调研,文化管家对驻点村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乡规民约等进行深入挖掘,从专业角度协助村里保护传承乡土文化。“背马纸罗伞”是河上镇特有的民间艺术,可是由于队形、走位失传,传承面临很大困难。文化管家进驻后,不仅帮助考查历史资料,进行队形编排,还通过文旅融合,积极发扬这一民间艺术。

长期驻村的文化管家不仅具备文化服务专业知识,也熟悉驻点村的特色特产等,通过深入挖掘可宣传可创造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村一色”“一堂一品”,也让村庄品牌特色声名远播。如,戴村镇尖山下村文化管家协助区文化馆专业人士以该村赴贵州支教多年的杭州市道德模范杨明为原型,组织村民集体创作的小品《坚守》,亮相全省农村文化礼堂精品节目展,引发大家强烈共鸣。

文化管家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去年,大石盖村临时要组织队伍参加广场舞比赛,文化管家带着新组建的广场舞队伍开启了“集训模式”。原本仅仅抱着重在参与的想法参赛,结果竟然在比赛中获得了银奖。自此以后,大石盖村的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广场舞队伍。看到此番景象,村里想出了一个“妙招”——推出了“进队积分制”,即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各家房前屋后的违章建筑都要拆掉,垃圾分类也要做好。只有落实了这些要求,获得了一定积分才能进队。没想到,为了参加广场舞队伍,村民们真就这样行动了起来。茶余饭后,村民们常常在一起交流垃圾分类的经验,潜移默化中,基层文化服务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也让村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进队积分制”最终还演变成为大石盖村一套完善的村庄治理体系——“映山红积分体系”,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举措。

无独有偶,文化管家在闻堰街道南岸社区组建的合唱团,也在助推社区治理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原本,小区各家门口的鞋架和杂物既影响通行,又影响美观,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劝说却收效甚微。然而,合唱团成立后,成员们在休息时间相互闲聊,相互劝诫,渐渐的,鞋架和杂物都不见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

随着功能不断拓展,文化管家的力量,着实给人惊喜。25名文化管家,为萧山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更多可能。

作者:何可人 王慧青 史舸扬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