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浙江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布,关于浙大强基计划的招生领域、定位和培养模式权威解读来了!
面向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浙江大学履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书写高等教育“奋进之笔”的重要行动。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浙江大学经过123年的发展,凝练形成了“求是创新”校训,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的新时代育人目标。
2020年,浙江大学聚焦国家科技攻关关键领域和人才紧缺的人文社科重要领域,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态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历史学、哲学、基础医学、工程力学10个专业启动“强基计划”,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办学基础坚实,打造卓越品牌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学校前身求是书院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浙江大学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近年来,浙江大学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建设,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流教育打造卓越育人品牌。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首批36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本科生海外交流率达到87.8%。实施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研究生交叉培养、国际化培养成效明显,2019年博士生海外交流率达到111.3%。打造了竺可桢学院、国际联合学院、工程师学院等卓越教育品牌学院。
一流学科奠定扎实育人基础。学科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世界顶尖学科、高峰学科、骨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会聚型学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18个学科入选拟建设一流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11个A+学科,学科优秀率63.9%,A类学科数达到39个。
一流师资形成核心育人能力。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2019年底,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0人、文科资深教授1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5人,造就了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力量。
一流科研提供有力育人支撑。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稳步推进科研事业,以一流的科研支撑一流的人才培养。科研规模高位持续增长,2019年科研经费突破50亿元,基础研究能力和重大项目承载力稳定增强。科研基地布局不断优化,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已基本构建形成了学科覆盖广、类型布局全、创新动能强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体系。
一流治理构建优良育人环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简政放权”“一院一策”“最多跑一次”“最多找一人”等治理改革,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学校外部治理,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顶尖学科的实质性合作,推进与全球校友构建发展共同体,积极拓展与区域和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不断完善面向重要行业、重点领域的多层次就业格局,2019年740余名毕业生到中西部书写人生,更多的毕业生选择赴国防军工、国家级学术平台、国企央企等重要岗位建功立业。
招生定位明确,服务国家战略
招生定位突出为国选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浙江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汇聚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强化基础专业教育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选拔具有远大理想抱负、浓厚学术志趣、素质天赋突出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选拔方式注重多维考核。浙江大学强基计划招生对象包括两类考生,一类是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一类是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考生需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及以上,且高考成绩不低于所在省市区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参照该省份确定的特殊类型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结合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定位,我校学校考核有笔试、面试和体质测试,内容涵盖思想品德、人文素养、逻辑思维、专业兴趣与天赋、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专业素养、学科基础和综合素质等多个层面,积极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全力选拔出具有远大理想抱负、浓厚学术志趣、素质天赋突出的青年才俊。
培养导向服务国家战略。我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均为浙江大学高峰学科及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专业,学科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教育质量一流。专业方向设置和培养方案根据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系统优化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聚焦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高性能计算、反问题与图像、大数据的概率统计基础方向,物理学聚焦量子信息技术、聚变能源、核科学与工程方向,化学聚焦绿色合成化学、能源环境催化、功能材料化学方向,生物科学聚焦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与计算生物、细胞稳态和疾病、极端环境与适应方向,生态学聚焦生态安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方向,汉语言文学聚焦古文字学方向性,历史学聚焦敦煌学与丝路文明、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中国文化与东亚文明方向,哲学聚焦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与实践、中外优秀思想文化、哲学与当代问题方向,基础医学聚焦感染与免疫学、分子肿瘤学、衰老与再生医学、脑医学方向,工程力学聚焦先进飞行器的结构与控制、力学计算软件与工程分析平台、极端环境下的材料力学方向,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鲜明目标导向和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确保“强基计划”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特色鲜明,造就时代高才
发挥党建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程建设。将家国情怀的培养作为第一要求,以马兰工作室等为载体,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基础学科前沿树立远大志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施“党员1+1”“支部1+1”引领计划,发挥学生党建对树立优良学风、促进全面发展的引领作用。构建导学育人共同体,为“强基计划”学生配备德育导师和专业导师,实现人生和学术的全面领航,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制定学校就业工作战略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并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实施分专业的就业工作规划,指导推动更多优秀学生到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单位就业创业。以“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和“基于紧缺关键领域创新的创业”为导向,全链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支持学生在高水平竞赛和成果转化活动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探索衔接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将“强基计划”录取学生按专业单独编班,单独制定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本科阶段强化学科专业基础和全面素质提升,研究生阶段注重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和科学前沿研究,大四提前对接研究生培养,通过课程分阶段递阶衔接、研究方向连续一贯等措施保证人才培养各阶段有机衔接。推进产教融合,深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和关键产业重点单位,探索引入行业导师,邀请国家重大工程的总设计师等参与协同育人,培育产教融合的示范样板课程,建设面向战略领域的实践育人平台。
强化基础教育,提升专业课程质量。针对“强基计划”的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式,推进导师制培养和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强化基础教育,夯实学生数理基础,增强外语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提升专业基础课质量。建设一批荣誉专业和荣誉课程,打造高质量专业基础课程、精品教材、品牌“金课”及国家级教学平台,适当提升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的深度,加强科学素养通识教育和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加快基础教学和公共课实验教学平台升级改造,强化学生基础技能提升和创新思维训练。
突出能力培养,推进科教协同育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领域,发挥浙江大学综合会聚的学科优势,超前谋划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布局,探索在学科会聚和集成攻关中解决交叉培养等难题,着力培育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推动科研经费在育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促进资源向重大项目倾斜,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之江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所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支持“强基计划”学生参与基础研究、前沿交叉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攻关能力
汇聚全球资源,提升育人全球竞争力。推进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顶尖学科的深度合作,积极引进海外学术大师和国际顶尖专家学者,针对“强基计划”部分专业探索引入国际导师。加大国际化培养力度,本科阶段予以优先安排海外交流计划,研究生阶段予以优先安排海外联合培养。探索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建立实质性双向交流机制,切实提升国际化培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