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送给戴少婵的锦旗
杭州网讯 在法院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专业法律素养虽比不上检察官、法官,却能和当事人更接地气地沟通,让纠纷在上法庭前解决。戴少婵便是这样一名人民调解员,已经做了5年了。
1月17日,在上城区人民法院的诉调对接中心里,记者见到了戴少婵。她穿着一件红大衣,脸上挂着笑容,有着邻家大姐一样的亲切。
她正忙着调解一起电动车交通事故引起的财产纠纷。调解过程中,戴大姐耐心地聆听着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她有条有理的调解下,本来争执不下的双方也心平气和地签下了调解协议书。
家长里短和事佬 调解促进社会和谐
除了刚结束的交通事故纠纷,戴少婵每天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案子,牙膏没挤好的夫妻离婚纠纷、楼上邻居电视太响的相邻纠纷、父母遗产的继承纠纷还有合同纠纷等。
“因为这些纠纷,夫妻形同陌路、兄妹反目成仇、邻里互不往来的情况都不在少数。”戴少婵叹息道。
“但是通过调解,很多事情还是很可能可以解决的。”从事调解工作以来,戴少婵已经成功调解了不少案件,据她粗略估计,至少有65%的成功率。戴少婵每天处理最多的就是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她告诉记者自己其实是个和事佬。
“如果诉前调解成功的话,就不会把记录录入网站,保证了个人信用,也避免了起诉带来的各种麻烦。”戴少婵列举着诉前调解的好处。
而在她眼中,这份工作更多的意义在于双方当事人是心平气和地达成一致,接受结果,没有异议,做到了真正的和谐。而换做起诉的话,虽然必定有一个结果,但至于双方是否都乐意接受,就要另当别论了。这对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来说,调解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保障。
调解也是一种服务 当起老百姓的半个律师
在来法院之前,戴少婵一直在做手机售后服务,当中也涉及到不少的纠纷。她说,售后就是以顾客至上,做好服务。“了解当事人的诉求,让双方向和解靠拢。”这段工作经历,也让她在现在的调解工作中,更加强调服务意识。
而在调解工作中,除了个人说话调解的魅力,更多的是专业的法律素养。在戴少婵的办公桌上,一本2012年版的《人民法庭实用手册》已经开始泛黄了,页脚也已经被翻得有些皱皱巴巴。
之前在成人大学学了法律的戴少婵,总觉得自己学的还不够,平日里,自己在实践调解中遇到的问题,她都要认真阅读手册里面的条款,不懂的时候就去法官那边咨询,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每次调解结束,都有很多缺乏法律知识的老百姓要留她的联系方式,把她当成了律师,一有问题就打来电话咨询。只要是自己懂的法律,百姓有需求找到她,她都耐心解答着,虽然这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她都不忍心拒绝,给百姓当起了半个律师。
当事人的一句感谢 是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真的太感谢你了……”电话那头,是前几天戴少婵成功调解的夫妻,调解前他们还是非离婚不可的态度,现在他们又彼此粘在一起。每当这个时候,戴少婵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
“明察秋毫扶弱小,细致调解正曲直。”在办公室里,当事人给戴少婵送来锦旗,锦旗抬头写着“戴少婵法官”。戴少婵笑着说,自己只是一个调解员,都被百姓认为是法官,虽然说法不正确,但这也算是工作得到了认可,也还是开心的。
除了锦旗,她印象最深的是去年一次调解结束后,当事人拿了一张信纸在诉调中心大厅,站着写了一封1000多字的感谢信,一张A4纸写得满满当当。这封信,她一直珍藏着,正是百姓的认可,让她坚持调解这条路。
问起调解员的工资,戴少婵笑了笑,因为其实比她之前做的手机售后服务低。但是,喜欢法律的她,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每当别人一句感谢说出来,她就会提醒自己好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