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新闻)
1月24日,清晨七点多,夏有良系上一条大红色的围巾,颇为喜庆。天气预报杭州要下雪,他特地戴上了一顶帽子,收拾妥当后,便出发去往西湖区三墩镇绕城村。今天,他要去那里给当地的村民们写春联,这样的场景,一如二十多年前的某个清晨。
今天,记者想讲的就是一个继续了二十多年的故事,并且依旧会进去下去的故事。
二十余载 五万幅春联
诉说着夏有良的“坚持”
夏有良先生,今年66岁,毕业于杭州科大绘画系,从事书画专职教育,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杭州市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西湖区政协西溪书画院会员,杭州市政协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师。
虽然名字前面有诸多的头衔,但是老百姓们还是习惯称呼他为“夏大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夏有良就开始坚持每一年的春节前,亲自手写春联送到各个基层去,再加上写的春联特别讨老百姓的喜欢,一传十,十传百,夏有良在基层老百姓心里也颇有名气,大家私下都喊他“夏大师”。
时间回溯到1990年,那一年,夏有良进入文化系统工作,也是他第一次下基层送春联,如今他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多年,但是“送春联”的工作却还在继续着。
“算一算也快三十年了,每年年前给各个乡镇基层送春联仿佛都成了一种习惯,每年至少得写两三千幅吧,这么多年加起来,至少也有五万多幅春联了。”夏有良说道。
二十多年,五万余幅春联,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种坚持。而夏有良却说,很多东西你一旦喜欢它,爱上他,你就把所有心思都投入到上面了,并把他当成是自己一生的追求。
“这么多年的坚持,我就是希望通过送福送春联到人民群众去,让基层老百姓也得到美的享受。”
春联年年出“新意”
竟然还能“私人定制”
上午九点,三墩镇绕城村的农业产业园里,红红的灯笼的挂满了整个园区,品种繁多的各类年货在展架上铺陈开来,伴随着热闹喜庆的音乐,十足一副过年的景象。
今天的送春联活动也将在这里进行。夏有良熟练的从包中掏出了毛笔,墨汁,准备开始写春联。
“想要春联的老百姓太多了,一上午一直都要写,每年都是写到吃中饭为止。还有不少专程来拿我春联的老百姓,不能让他们失望了。”
“我家刚刚添了一个孙子,给我写个可爱点的......”“给我设计个‘福’字,里面再画上一只狗吧!”......不一会功夫,写字台前就被老百姓们围地水泄不通了,不少群众会提不同要求,夏有良也会给他们写私人定制的春联。
每次提起笔前,他都若有所思,然后,不一会儿功夫就能交出一副满意的“作品”,老百姓们看到作品都激动地要拿着春联和他合影留念。
原来,每一年送春联下乡前,夏有良都会根据当年的生肖设计一些颇有创意的形式。“要想每年的春联都有新意,必须要做‘功课’的啊!例如,一个‘福’字在我这里就有一百种写法。”
夏有良说写“福”字最有讲究,他一边写一边说,拿了这个福要家庭幸福,红红火火圆圆满满。
“‘福’字必须要用两支毛笔写,这个地方笔锋要拧着过去,拧不过去会分岔,不仅影响字的美观也会影响意义。字不端正,老百姓也不喜欢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 从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写字台前的老百姓一直络绎不绝,一副接着一副,夏有良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
“这两个小时,大概写了有100多个‘福’吧,不累的,习惯了就觉得不累了。”三墩镇绕城村是今年夏有良送春联的第一个点,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还有四十多场“送春联”活动,夏有良说他每场都会去。
送春联 下基层
这是一件最有意义的“小事儿”
“送春联”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特别普通的“小事儿”,而一件“小事儿”坚持二十多年却足以让人动容。
“现在基层的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越来越大,我是一个文化工作者,老百姓需要的东西,我们就要给老百姓。送春联送福,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小事情’,在做这件事的同时,我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十多年来,夏有良写的春联走进了千家万户,带去了万千的祝福,不仅仅在杭州。夏有良说:“不少在杭州务工的兄弟过年拿一副我写的春联回去,我的春联不就飘到了全国各地了嘛!”
远不止如此。每年过年前,来自美国、意大利、港澳台的朋友也会问夏有良“讨”一份春联添添年味儿,夏有良的春联可以说是走到了世界各地。
”我还记得有一年送春联下基层,在萧山机场,有一对挪威的双胞胎姐妹也问我要春联,我画了一个当年的生肖给她们。她们十分开心,说这是中国的文化要带回自己国家去!”
“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这份文化的传承则需要无数像夏有良这样的文化工作者。“只要年龄允许,这份工作我会继续做下去。”采访最后,夏有良说道。
“三送三到”,是西湖区文广新局推出的一项文化惠民品牌活动,指“送演出到镇街、送图书到村社、送春联到农家”,而西湖区文化馆便是将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将春联送到群众手中。
本次活动从1月8日开始,将持续到2月6日结束,足迹遍及西湖区镇、街的45个村(社区)和18个文化礼堂,共计送春联、文艺演出等55场次,群众可以到现场免费领取春联,观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