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董关松,杭州汤养元中医门诊部技师。从事中药行业三十余年,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同泰道地药材”的代表性传承人,多次在省、市两级中药操作比武中获第一名;被省人力社保厅授予浙江省技术能手,被市人力社保局和市总工会授予杭州市首席技师称号。2017年4月25日,被杭州市政府认定为首届“杭州工匠”。
一粒小槟榔能切出近百片,且厚薄均匀,不破片、卷片;中药打成粉,以水或蜜为粘合剂,做成直径2~3毫米的药丸,大小基本一致;通过手摸、鼻闻、口尝,就能判断中药材的品种和真伪。这可不是吹牛,董关松就有这本事。
董关松,浙江省道地药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杭州市膏方高级技师,并确认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道地药材传承人。
董关松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中药岗位上刻苦学习与钻研,凭借自己的努力,多次在省、市两级中药技术竞赛和操作比武中获第一或第二名。1994年被共青团杭州市委授予“杭州市青年岗位能手”,1998年被省劳动厅授予“浙江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届被聘为“杭州市职业技术带头人”,授予杭州市首届首席技师称号。2017年4月,被杭州市政府认定为首届“杭州工匠”。
师传名医
出生于中药世家的他,父亲董志康为药界前辈,当年是杭州保俶药店的经理,从解放前当学徒开始就一直在中药领域工作,1980年,才16岁的董师傅初中毕业就进入了中医药领域。
董关松师承的第一位师傅为韩斯锦,也是药界知名前辈,家中几代人都从事中药工作。董师傅至今还记得,当年他是正式行了拜师礼,拜杭州著名的老药工韩斯锦老先生为师,跟随师傅主要学习中药鉴别、炮制和药材的加工制作技能。那时,韩老先生只带了董师傅一个徒弟,对他就像对自己儿子一样严格,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董师傅。韩老先生特别讲究方法,他把每味药的药名、特征、功能,以及该药要如何泡制煎制,服用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等都写在一张卡片上,每天让董师傅背一张,这就叫做“每日一药”。董师傅在韩老先生门下学习了3年,那时候,董师傅吃住都在单位,生活在一个全中药的环境中,晚上没事就看书,或者切片做药材。心无旁骛,看了不少书,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这个过程,董师傅对别人说起的时候总是轻描淡写,但学习积累过程的苦累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从师的第二位师傅是老药工王如海,其尤善中药切片技能,是杭州药界有名的一把刀,切制的鹿茸、人参、羚羊角等片子颇受药界称颂,是老一代知名的老药工,在他的精心传带下董关松对磨刀、药材浸润、切制等关键技艺都得到了很好的掌握。
技艺精湛
董关松熟练掌握淘、炒、晒、制多项技艺,在中药切片上技艺尤为精湛,对药材浸润、药刀磨制、切制技艺都有独到之处,切除药材片薄、均匀、不碎片、卷片。在张同泰工作的时候,董关松就深谙“择药尤精、选料尤佳、选工尽善”的张同泰道地药材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在药材加工、炮制、制作等方面独特的工艺技能。西洋参切片,刀快如飞,远看如雪花飞舞,近看西洋参片薄如蝉翼,而且整齐美观。
除了中药切片,他的泛丸药技艺在同行中声誉颇高。医生很多处方需打粉制成丸剂服用,泛丸药是董关松的一项绝技。中药粉剂以水或蜜为粘合剂,在泛丸药扁子中通过药粉起模形成模子,经手臂的不断转动、变化和加入药粉,泛成几毫米大小的药丸,要求大小均匀,圆润一致,几乎没什么误差。随着机器化的生产这一精湛的技艺濒临失传,而董关松确很好的传承下来,并达到精湛的程度。
他在药材选材、鉴别、炮制、加工、储藏等方面又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得到了省中医药界的广泛认可,目前他手工泛制的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名品已经远销东南亚,很好地展现了传统中医中药的文化。
技术传教
董关松现在在汤养元国药馆,负责公司中药材采购供应和中药加工、炮制、调配业务,指导安排中药经营的正常运转。
去南宋御街官巷口的汤养元国医国药馆买人参的以老年人居多,也能看见几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董关松都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帮他们挑选满意的人参,还不厌其烦地根据顾客的身体状况,细致地讲解了人参的吃法和用量。消费者觉得特别贴心,都夸董师傅人很实在,而他说:“我只推荐适合顾客自身条件的参,不会只推荐贵的。”
“人参除常在配方中应用外,单独使用也多能起到良好的保健效果。野山参性平,对各种体质的人都合适,人参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哪怕是高血压高血糖的人,照样可用野山参进补;还有亚健康的白领一族,平日里如果觉得疲劳,也可吃野山参来补一补” 董关松说。
董关松同时承担着对几十名青工的技术传教工作。为进一步做好中药加工技艺的传承,董关松已和多名青工签到师徒传承协议。“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中医药这样的传统技艺了,因为学习过程实在枯燥无味。”董师傅万分感慨。
可就像董关松讲的,真正的野山参尝起来味道是先微苦而后带甜这个道理一样,从事中医药这条路也是先苦后甜,只有经受住了前面苦的考验,才能体味到甜的幸福,才能像董师傅一样得到业界和社会大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