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杭网原创- > -原创新闻
杭州丁立奇家庭:牵手半个世纪的真爱
发布时间:2017-03-30 15:33:05 星期四  来源:杭州网

    

    每天清晨,小河街道紫荆家园社区的丁立奇都会早早起床,为患病的妻子陈纪华洗脸、刷牙、梳头,做康复按摩。然后,开始准备早餐。妻子喜欢吃糕点,丁立奇就每天早晨骑上自行车,到附近的各早餐点转一圈,少则三、四样,多则五、六样,确保妻子的营养足够丰富。早餐后,丁立奇给妻子戴好帽子,骑上电动三轮车,拉着妻子去运河边遛个弯,顺路去菜市场把中午和晚上的菜买好。妻子喜欢吃鱼,每次吃鱼,丁立奇都会细心地把刺剔出,再喂到她嘴里。这样的日子,一坚持就是八年。

    丁立奇和陈纪华于1956年结婚,婚后两人一直恩爱有加,相互扶持走过了半个世纪。

    结婚几十年,由于丁立奇工作的变动,妻子陈纪华跟着他曾去过西安,待过湖州,直到退休后,才在运河边的紫荆家园安家。在丁立奇看来,爱情更多时候,是平平淡淡、不离不弃的陪伴。2000年,丁立奇的痔疮发作,进医院动了手术,妻子陈纪华不怕脏、不嫌烦,每天为其清洗术后疮口,直到4个月后伤口愈合。

    然而,幸福之神或许有意要考验下这对相爱的恋人。2005年开始,陈纪华的大脑功能开始萎缩,记忆力明显下降,从原来家务的主要劳动力变成家务的辅助劳动力,再从有自理能力沦为完全丧失自理能力。2006年冬的一个凌晨,陈纪华睡梦中大声恸哭,眼睛半睁直视,全身抽搐,双手在空中乱抓,持续一个小时后,才恢复意识。从这天开始,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发病,有时甚至一个晚上要发作两三次,小便次数多达十几次,经浙二医院心理科医生诊断为焦虑症伴狂躁症。自此,年逾古稀的丁立奇带着妻子开始了漫漫求医路,几乎看遍了杭城所有的名医,在他的眼里,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也要努力争取。

    2007年和2012年,陈纪华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病患,一次股骨骨折,一次左小腿静脉血流不畅引起溃烂,每一次疾病的加重,对逐年老去的丁立奇都是新的挑战。长期的护理工作,使他本来挺拔的身形日益佝偻,严重的白内障让眼中的世界越来越模糊,但他知道,再佝偻,他也是她心中的大树。如果说最初的照顾是为了责任,那么现在对妻子的百般呵护已成为了丁立奇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丁立奇说:“妻子跟了我五十多年,吃了那么多苦,艰苦的日子比好日子多,真是愧对她呀!”为了让妻子开心,丁立奇买了辆电动三轮车,带着她逛西湖,游运河。2008年,丁立奇还带着妻子去香港旅游,圆了妻子的“香港梦”。妻子就读的惠兴女中校庆的时候,他还带着她去那里寻找青春的记忆。只要是对妻子治病有利的,能让她开心的事情,他总是努力做到最好。为了让老伴与人多交流、多接触,每隔一段时间,丁立奇都会自发举办“邻居茶聚”。他邀请楼道里的邻居们一起来家中聚一聚,品品茶、道道家常。今年元月,丁立奇找到社区说想举办一场社区的茶文化节,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其中。

    如今,轮椅上的陈纪华虽年近八十,但双颊红润,皮肤白皙,一头花白的卷发,更映衬出健康的气色。这和丁立奇悉心照顾分不开。

    翻开一本厚厚的病情记录本,每一次老伴的发病情况都被丁立奇记录得清楚详尽,为后期的治疗准备了第一手资料。除了记录发病情况,笔记本上还有丁立奇在各大医院听讲座的笔记,久病成良医,丁立奇不仅是妻子的专职“医生”,周围有相同症状的病患也会向他咨询护理知识。丁立奇不仅深谙医学知识,更是妻子的营养专家。“她牙齿不好,不能吃硬的东西,我就把她喜欢吃的东西变成糊糊,让她吃得方便。”丁立奇笑呵呵地说,“以前让她喝牛奶补充营养,但牛奶火气大,后来换成豆奶。她动得少,排便困难,就每天哄她吃一根香蕉。”

    妻子自从患病后,似乎一下子失去了记忆,喊她问她话,对谁都不理睬,只会“嗷嗷”地喊。她需要什么帮助,谁也不知道,但是丁立奇却心领神会。妻子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丁立奇立刻就能猜出妻子所思所想。喂饭、喂药、翻身、帮助其大小便……全由丁立奇照料,他成了妻子的手和脚。

    在丁立奇的悉心照料下,陈纪华的病情慢慢地有所好转,不但能自己走路了,语言表达上也清晰多了。她除了能够简单地与人对话外,还看起了书报杂志。

    在丁立奇的影响下,如今远嫁湖州的女儿放弃家中的闲适生活,回娘家居住,毅然承担起照顾老母亲的责任。“儿女不就是给爹妈养老的嘛。我这样做,我的儿子都看在了眼里,他也可以感受到,现在他也蛮孝顺懂事的,七尺高的男孩也学着端尿盆照顾外婆了。”丁伯伯的女儿一脸骄傲地说。

作者:记者 余琼雅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