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如何发展?专家们提到了“中国力量”
发布时间:2024-12-09 16:01:48 Mon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12月7日,“2025前沿交叉区域国别研究——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港湾海外共同主办,是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体系的组成部分。

据了解,本次论坛的召开,是希望推进北京大学和参会各兄弟院校、单位之间的共同研讨与协作,并提出服务我国国家战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北京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术资源与地域优势南北联动、关注现实问题与成果实用性等建议,为推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贡献智慧。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办主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表示,全球化进程没有结束,只是在中国等新兴国家或全球南方国家参与下重塑了它的动力机制,构建以普惠、均衡、可持续、开放包容为目标的全球化。他以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CTTI)于2023、2024年度连续将智库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授予浙江外国语学院陈溪、北京大学王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肖耿、清华大学朱旭峰等教授共同打造的全球智慧城市排名报告及其发布平台为例,阐述了打破西方智慧城市话语权垄断及逐渐构建智慧城市中国标准的发展历程。他认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非常鲜明的标识,也是推进前沿交叉视野下区域国别学科发展的案例之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urul Amillin Hussain教授分享了新加坡智慧城市实践的经验。她认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其中公民对自己全球化和数字化身份的认同感、识别需求和构建创新路径,以及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是最值得讨论的问题。

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陈溪教授提出,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并以前沿交叉领域为例展示了实践路径。他分析了中国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的逻辑关系,指出避免区域国别研究多学科简单集成及理论架构缺失的应对策略在于构建区域国别学中观架构,连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下的宏大叙事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下的项目集群,解决国际关系、历史学、语言学等语境下的宏观理念与多元微观工程之间理论和现实的衔接问题,这一理论创新可能降低全球实践风险并推动区域融合,同时,他以波斯湾南北两岸联通为例探讨了解决方案。

当天,参与会议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宋周莺教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总监、清华大学公共政策和管理学院卓越访问教授钱美君等专家还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应成为全球南方绿色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力量,并且应该要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创新技术改造助力企业在出海进程中实现文化出海并推进再全球化。


作者:记者 张晶 通讯员 姚祥燕  编辑:戎丽娟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