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杭州召开庆祝第40个教师节座谈会 这些老师们心中的“教育家精神”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4-09-09 22:16:40 Mon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9月9日下午,杭州市庆祝第40个教师节座谈会举行。会上,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代表作交流发言。

他们有的是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有的是充满爱心的“普通的山区教师”、有的是竞赛国际金牌教练、有的是深耕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他们心中的“教育家精神”是怎样的?

杭州市钱学森学校唐彩斌:让科学家精神照亮校园

科技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下,科学教育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杭州是教育部第一批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我们钱学森学校是第一批科学实验校。”唐彩斌介绍。他形容,如果说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是一棵树,如今科学课程应是树的根。

他提到,基于钱学森提出的系统科学理论,学校全方位系统性推进综合改革,提出“1-2-11”科学教育范式,1是指:科学家精神,2是科学课程和科学活动,11是指:形成11个科学众创项目。

“恰巧拼在一起‘1211’也是钱学森诞辰之日,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科学教育融入了钱学森学校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在全省率先聘请科学副校长,今年又为每个年级聘请科技辅导员,有条件的班级已经聘请班级科技宣讲员……”

在科学课程与教学方面,学校开齐开足科学课,更做足做全实验,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手来做实验,不“在黑板上做实验”,力求100%的学生亲历100%的实验。

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和众创项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学校学生的画作上了天宫画展,前年除夕夜航天员向全国人民拜年展示的画作正是出自我们学生之手;我们每年组织种植航天百合,航空番茄、航天丝瓜,我们还计划种植航天龙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作为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项目,钱学森学校家校合作自主研发了“爱心小叮当”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无感捕捉学生情绪动态,时刻把学生的心情掌握在心里,自动化为老师和家长提供需要关注的信息,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新保障。

唐彩斌特别提到,科学家精神不是空洞的,讲好科学家的科技报国故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就像钱学森一样“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从小在学生心底埋下一颗“爱国心”。

余杭区百丈小学李明珠:一次选择,一生追求,用心呵护,静待花开

“自从选择当老师那天起,教育事业就成了我一生的追求。”余杭区百丈小学李明珠说。

“1989年,我怀揣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成为一名光荣的山区教师。”35年匆匆而过,她总结“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师生间有了爱,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你。我对待学生,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坚持勤抓细管,以身作则,用一颗朴实的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疫情期间,学校组织线上授课。班中有个小女孩,父母离异都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第二天要上课了,可是她手上什么资料都没有,家长也联系不上,李明珠放心不下。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路上鲜有行人,路面已经有点冰冻,路边倒下的竹枝挡住了一边的去路。”李明珠回忆。为了能够让她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课,李明珠冒着风雪到学校,打印好相关的资料,小心翼翼地开着车往孩子家赶去。

“雪天路滑,好不容易赶到村口,可是去往她家里的路早已被冰雪覆盖,车子开不进去。我只能下车步行,踏着冰雪,深一步浅一步地走到她家,把学习资料亲自送到她家。天虽冷,看到孩子拿到书后开心的样子,我的心里却涌动着一股暖流。”

她觉得,教师如同花匠,在教书育人的路上要保持爱心、耐心、细心,面对孩子时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用心呵护,静待花开。

李明珠不仅爱孩子,也热爱着脚下的土地。她着手打造“竹韵”校园文化,创建了余杭区青少年科普基地“竹韵园”,主编了杭州市精品课程《山乡竹韵》,开设竹编、竹刻等拓展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竹韵”活动。这一切,都是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山乡传统文化的弘扬贡献力量。

“人生贵在选择,赢在追求。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百丈这片热土。扎根山区育桃李,献身教育心无悔!”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陈钧:人人都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

从一名普通学科教师到竞赛国际金牌教练,从一个人奋斗到带领一群人追逐梦想……陈钧分享的是自己教学生涯中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感受。

“在中学阶段发现、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创新并走向成功,是我们基础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陈钧说,杭二中对此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近五年,在五大学科竞赛上,二中每年都会有学生进入国家集训队。去年,他的化学竞赛团队中的毛炜杰同学还在第5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上包揽总分最高分、理论最高分、实验最高分三项荣誉,拿到世界冠军。

目前,全国中小学都很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但细细观察、甄别各校冠以“拔尖创新”名义的教育行动,会发现其中存在简单化、程式化理解“拔尖创新”的问题,错误地将“拔尖”等同于“学科竞赛成绩”,将“摘金夺银”认定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

陈钧说,其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不能止步于学科竞赛,不能错误地将“拔尖”等同于学科竞赛成绩,将“摘金夺银”认定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仅通过成绩和智力选拔,是在狭隘化拔尖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不能只“拔尖”,不“创新”。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发现这些可能,开发这些可能,造就这些可能。”

陈钧介绍,二中创办了奥林匹克学院和求是创新学院,利用高中学院机制更好地对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让“能飞的飞起来,会飞的飞更高”。拔尖创新人才是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体现,并不一定是那些天资聪慧、智力出众的“天选之人”。

“一切都有可能,每个孩子都能创造奇迹。”

创新,不仅是对学生的期待,更是对自我的约束。“时代发展,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唯有开阔视野,保持求知欲与学习力,将新技能迁移应用到课程教学改革和学校现代化治理中,才能与时俱进,培育引领未来、创造未来的时代新人。”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鲁晓阳:传承创新 精益求精

“找电工到中策”,1999年,中策职业学校在杭州市甚至浙江省都已经有一定地位了,“当时整个杭州几乎50%的电工都是由中策来培养的。”来自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的鲁晓阳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跟企业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企业需要怎么样的人,我们中策就培养怎么样的人,做好了校企之间零距离的接轨。”

作为教师,鲁晓阳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也是一步一步摸索。他提到,中策职业学校有一套成熟的教师培养“鸿雁工程”体系,在“头雁领航”下,新教师能实现从“青鸿”到“飞鸿”到“博鸿”到“大师”的提升蜕变。

“入职后,在前辈的指导下,我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也是在他们的引导和鼓励下,我着手课题研究和中职教材编写。“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始终践行‘成功乃是成功之父’的赏识教育。低起点运行,高标准落实,用放大镜去找学生的闪光点。”

他把受到的“赏识教育”传承了下来。在他及时地肯定和鼓励下,学生获得“我能行”的自信心,专业学习兴趣被成功“点燃”。

在“做中学、学中创”过程中,同学们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甚至会废寝忘食发明创造实现他们的梦想。鲁晓阳举例,“会唱歌的闪电”“会检测的无人机”“智能充电桩”等21项专利发明就是这么诞生的。这些学生创新作品曾在全国双创大赛中屡获金奖。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岗位不断更新和升级,学校也未雨绸缪进行顶层设计,提前规划学校专业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比如2016年,我们提出了专业前沿探索,具体到电气专业就是AR、VR、无人机、3D打印等。”学校依托产教融合机制,开展中职无人机教学探索,至今初见成效。”为了确立中策无人机专业的行业地位,学校组建正高教师领衔竞赛团队,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中表现出色,最终勇夺职工组冠军。

“中策无人机飞虎队”如今小有名气,“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今天,相信中策无人机教学团队将会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鲁晓阳说。

传承创新,精益求精,“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而不懈奋斗,我们也会收获满满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作者:记者 吴越溪 通讯员 杭教  编辑:徐文杰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