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精神病院,他妈妈今天刚走了。”2022年《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引发全网关注,文中讲述了“天才”翻译家金晓宇和他父亲金性勇的真实人生,全网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这样写道,“儿子春天会回来,他会让妈妈看他的新书。《本雅明书信集》终于寄来了。”
“爸爸,《本雅明书信集》终于出版了!”
9月8日,这本父亲金性勇生前最牵挂的《本雅明书信集》终于出版了,为了致敬本书作者,回顾译者金晓宇这特别的一年,拱墅区湖墅街道为辖区居民金晓宇举办了一场题为“信笺载爱·暖语传心”的《本雅明书信集》新书分享会,全场以朗读书信的方式进行。
“这部译作可以说是晓宇翻译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标志着他的翻译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郭国良介绍,语义把握精准、审美旨趣高雅,是一部重磅的代表性译作。
《本雅明书信集》前后翻译时长达两年多,该书于2021年12月出样,金晓宇父亲参与了装帧设计、文字校对,曾亲自将样书送到医院并转交给晓宇本人,后期间历经多次改版,并于2024年8月最终发行,总计64万字。
早年,在父亲的影响下,金晓宇爱上文学。翻译时,父亲是他的助手,帮忙校对和整理。作品完成,父亲又是第一个读者,提供宝贵意见。
现场,金晓宇读了一封写给父亲的信。
“我想和您分享一些令人欣慰的消息:《本雅明书信集》终于出版了。回想起您为我联系出版社、细心校对文字,关心书籍的装帧设计、以及那个冬天,您亲自将书的样稿送到医院门口,让护土转交给我的情景,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这本书,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您和我紧紧相连,让我感觉您从未真正离开。”
当然,翻译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金晓宇透露,在翻译时,因为生词特别多、表达晦涩,他专门准备了一本800多页的德汉词典,每天早上背一页生词,复习6页,背了两年多,词典背完了,书也翻译完了。
“父亲去世后,他才意识到,之前很多生活的琐碎父亲一人承担了。”
下一站在哪里?金晓宇说余生里唯一的计划是继续翻译。而下一站是完成对爸爸承诺的《拱廊计划》,一共1200页,现在翻译了491页。
“我希望留下的翻译作品数量和年龄同岁。采访中,金晓宇说道。
“您一定担心我会孤单,但社区的陪伴让我感到温暖。”
“你曾经问,父亲走了,你们会不会不管我?答案是否定的:不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从湖墅新村24幢到26幢的小路上,我们社区社工们的身影更加频繁,有的手把手教你做好一日三餐,有的为你缝补破洞,有的哪怕在门口窗前站一站,看见你的身影才安心。不为别的,大家总是希望在你生活最需要的时候,能及时伸出一双温暖的手。”这封信来自拱墅区湖墅街道双荡弄社区的全体工作人员,由社区书记黄丽娜朗读。
“我还记得,入秋后的第一天,你买来螃蟹,做好后叫上陈主任陪你一起,你说,这是家里一直来的传统,入秋后的第一顿螃蟹,要和家人一起享用。”念到这里,黄丽娜忍不住泪目。
金晓宇从座位上站起来,上台递给黄丽娜一张纸巾。那一刻,在金晓宇眼中,社区的工作人员不仅是他的朋友,也是家人。
2023年3月,社区在重点人群关爱中心里开辟了一个特别的空间——“晓宇译角”。现在,这里也是除了家之外,金晓宇日常学习、参与活动最常来的地方。
“这些年相处下来,晓宇和我们社区之间,也不再是简单的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在我们给予他力所能及帮助的同时,他也把爱反馈给了我们。”黄丽娜说。
因为有了爱的包围,金晓宇的生活除了翻译也平添了一些烟火气。
“我也有了新的变化,学会了烧菜,虽然比不上您的手艺,但茭白炒毛豆这道菜,我已经能够做得有模有样了。”在给父亲的信中,他如是写道。
如今,金晓宇也在积极回馈社会,与社区共同编织属于他们的美好记忆。2023年,金晓宇签下遗体捐献书,学着父亲,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诠释生命的价值。而后,他还在社区党组织帮助下,参与成立了“‘宇’你在‘译’起先锋队”,和大家分享知识、传递文化。社区日常的平安夜巡、为老服务等,也都有金晓宇的身影。
金晓宇说,这世界上最为难得和金贵的除了爱还有理解。在一位写作的朋友寄来的信中,金晓宇感受到了被理解。
“雨不为自己落下,太阳不为自己发光
你也是为别人创造的,而不是为你自己”
读到这里,金晓宇说他很感动。因为翻译过程就像临摹一幅画,不管它是大师的杰作,还是普通的画作,有苦亦有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