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土遗址隔水隔阳光 整座宫殿不用一钉一铆 德寿宫建设亲历者讲述施工背后的细节
发布时间:2022-11-18 12:50:00 Fri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历史二十余年的挖掘、近2年的施工建设,11月18日,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

据了解,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将采用预约制形式对外开放,11月19日上午9:00起开放预约,11月22日起面向社会试开放。

二十余年来,德寿宫的每一次考古挖掘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从光秃秃的土坯到原汁原味的南宋皇家宫殿,从土遗址的保护到宋韵风雅的呈现,施工过程中有哪些难点和要点,记者采访了德寿宫项目的亲历者,也是此次建设的项目经理——浙江三建工程师田国东。

从2020年12月进入施工现场,到今年7月底项目顺利验收,田国东在德寿宫的项目现场已经度过了2个春节假期,经常吃住在工地,小到砖瓦的拼接、大到地面、立柱的用料、遗址的保护,田国东作为项目经理,对德寿宫的一砖一瓦都非常熟悉。

一锄、一撬、一扁担 百名工人人工清运

大面积露明展示的南宋皇家建筑园林遗址,也是此次德寿宫对外展示的一大特点,大家现在看到的辅以数字化展示的前提,是对土遗址的保护。

刚一进场,施工单位便对所有土遗址本体进行搭棚铺网,防止其他施工材料的坠落、也防止雨淋风化。

由于地下就是土遗址,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地下遗址的扰动及保护,重型机器进不来,只能采用最“原始”的人工办法,田国东介绍说:“中西区近4000余方遗址覆土,均由人工开挖清运,一锄、一撬、一扁担,近百名工人‘两班倒’在基坑内作业。”

受场地困扰的因素还不止于此,德寿宫地处于杭州主城闹市区,整体场地较小,场外材料交通运输受限及场内道路狭窄大大增加施工难度,田国东介绍说,场地施工面大,不能像其他工程那样大开大合,采用最多的还是大型钢结构吊装技术。 

南方土壤环境潮湿 如何原址原貌展示南宋皇家建筑的形体

解决了覆土,剩下的还有隔水隔阳光问题,用田国东的话说,就是该加固的加固,该修复的修复。

南方土壤环境潮湿,为了止水防水,施工单位采用了TAD工法桩施工工法,将混凝土材质的钢材作为预置板,放置在土遗址的四周,这种工艺应用在文物的保护方面十分先进,实现了首次最大范围系统保护潮湿环境下的南宋建筑园林遗址,最终,在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之间找到了平衡。

除此之外,还要阻隔大气降水,为遗址提供最适宜保存和展示的小环境。经过充分的论证后,为遗址设计了保护厅棚,这也是首个原址原貌原尺度标识复原展示南宋皇家建筑的形体。

但是厅棚在制作与安装的时候并不顺利,特别是在西区遗址,这里4000多平方的遗址,如何能最大跨度进行展示,田国东说,定做的保护棚最大的一个有43米宽、重量高达到65吨。

所以我们现在站在遗址上,能看到头顶平铺的大跨度的钢结构保护棚,中间没有一根立柱。

原汁原味 细节上不断打磨 宫殿全部木结构没有一颗钉子

原汁原味,一直是德寿宫建设中的追求,但南宋时期的德寿宫,没有一套真正的施工流传下来,实际上保存下来的南宋时期的实样建筑都很少,宋式宫殿建筑更是无从参照,还原复刻的过程需要在细节上不断打磨。

为了遵循古法,原格局、原形制、原工艺“复刻”重华宫,整座宫殿不用一钉一铆,以全榫卯结构搭建,共用2600立方米木料。

例如宫殿上面的斗拱,既要关注榫卯搭接关系,又要打磨细部线条弧度确保宋代风格样式到位。

宫殿门口一根根粗壮的木柱更是令人震撼,主体结构全部采用柚木,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不使用一根钉子却坚固无比。“非洲柚木纹理细腻,质地坚硬,耐久性、稳定性都比较好,而且古色古香的色泽能较好展现宋韵之美。”田国东说,一个小图案,往往需要经过10多轮的反复修改才能定稿。

作者:记者 刘文昭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徐洁
德寿宫的每一次考古挖掘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从光秃秃的土坯到原汁原味的南宋皇家宫殿,从土遗址的保护到宋韵风雅的呈现,施工过程中有哪些难点和要点,记者采访了德寿宫项目的亲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