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山各个行政村里几乎都有一个装修独具特色的建筑物,那就是村“文化礼堂”。目前,萧山区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40余个,基本实现了农村文化礼堂行政村全覆盖。如何让这些“文化礼堂”火起来,而不是成为村里专办红白喜事的场所?四年前萧山区就创新推出了“文化管家”托管服务模式,近日,该模式入选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
戴村镇是萧山首个引进“文化管家”项目的镇街。朱凌海是戴村镇“文化管家”,他每周有1个工作日在萧山区文化总馆参加培训、交流,提升业务能力,其余4个工作日则“下沉”在镇街文化中心、村社文化礼堂进行驻点服务,工作内容包括组建文艺团队、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联系专业教师为村民安排课程等。在朱凌海的牵头组织下,戴村镇成立了乡村合唱团、乡村艺术团、乡村民乐团以及书画社、摄影社、文学社,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我们旗袍群里有150多个人,约课都要靠抢的。群里一发培训信息,大家就接龙报名,5分钟肯定抢光的!”家住新塘街道霞江村的朱娇娥告诉记者,她几乎每周都去街道文化中心参加旗袍课,“多练练精气神都不一样!”朱娇娥所说的“群”,就是由文管家陈颖斌创建的社团微信群。
陈颖斌在走访调研时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村里不少妇女已经不满足于饭后跳跳广场舞了,于是陈颖斌策划办起了旗袍培训班。“穿上旗袍后,阿姨们不自觉的就挺胸收腹,仪态也更自信了。”陈颖斌告诉记者,后续还计划开设更多培训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艺术辅导,提升生活品质。
实施4年来,共助力镇、村组建文化团队643支,开展各类活动470余场,挖掘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近20项,线上线下累计艺术培训超12000小时,服务群众55万人次,这是萧山“文化管家”模式交出的成绩单。
“萧山‘文化管家’初期以团队建设、课程培训、活动组织为主。”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汪春霞表示,“随着各村文化骨干和各类文化社团的成立,目前正逐步延伸向本土文化挖掘、特色品牌打造、礼堂机制建设、文化艺术创作、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