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跨越万里的“旅程”。如果说,“江南之地”的杭州如水般含蓄温婉;那么,远在4600公里外的新疆阿克苏,如山般坚毅辽阔。
2010年以来,随着杭州援疆干部人才的“进驻”,使得阿克苏广袤无垠的沙漠和绵延千里的群山增添了更多“绿洲”。
如今,越来越多的“杭州元素”正在融入阿克苏。阿克苏高级中学、天杭实验学校、多浪第一幼儿园、富阳幼儿园、西湖幼儿园和明德幼儿园这“两校四园”的建成开辟了阿克苏的“美好教育”,形成了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十五年美好教育示范线”。
学校里的杭派建筑、齐全的设施、张贴的装饰画甚至连称谓都透露着十足的“杭州韵味”。记者偶然得知,当地人还亲切地将“阿克苏高级中学”称为“杭高”,溯源在于这所学校是杭州援建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当地的第一所高中。
今年4月底,第十批共72名杭州援疆老师“入驻”阿克苏,他们满怀家国情怀,凭着对“诗和远方”的向往,顺从自己的内心远赴新疆。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份坚持的背后,又有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奋勇前行?
“五十而已”
受疫情影响,第十批援疆教师前往阿克苏的时间有所延迟。4月1日,杭州援疆老师通过“空中丝路课堂”给远在万里之外的阿克苏孩子们上了一节“茶文化云课堂”。
当天,援疆教师蓝林富走进西湖龙井茶园,拿着新采摘的龙井茶叶,娓娓道来中国的茶文化。随后,他用铅笔慢慢地勾勒出一株茶树的雏形。
这是援疆教师、杭州胜蓝实验小学美术老师蓝林富第一次以云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也是他首次见到阿克苏的孩子们。就这样,阿克苏当地的学生通过“云见面”认识了这位经常带着鸭舌帽,背着斜挎包的“蓝爸爸”。
“五十而已,有什么事不能做的呢?年轻人能做的事我也行。”4月25日,蓝林富终于踏上了前往阿克苏的道路。这一次,他是有备而来的。
出发前,蓝林富认真清点了自己的教育装备,毛笔、墨水、宣纸、镇纸……整整20公斤的笔墨纸跟着他一同到达阿克苏。
在阿克苏第六小学,蓝林富开启了他的第一节书法课,学生们如他意料中的那样,没有任何的书画工具。
“我知道这里的书画工具比较缺,所以当时我对他们说,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会尽量保证每周能上书法和美术课,书法用纸、笔墨和国画材料,老师都会准备好。”蓝林富是个心思缜密的人,在他的“未雨绸缪”下,学生物资缺乏的问题顺利得到解决。然而,还有一个问题,他始终耿耿于怀。
他的妻子曾在几年前得了乳腺癌,处于中晚期,经过手术、化疗后以吃药维持治疗,并伴有并发症。
就在蓝林富进疆的前一晚,他的老婆突发肾结石,疼得直哭,“为了不妨碍我去新疆,她坚决说不去医院,硬是忍了好几个小时,看着叫人心痛,当时我真的想放弃了!”正当蓝林富左右为难时,妻子对他说,“你放心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过几天到老家医院看看。”
不能陪伴在妻子身边,是蓝林富最愧疚的事。而他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与妻子进行视频通话,多关心她的身体状况。
妻子无条件的支持,愈发让蓝林富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完成“传帮带”任务,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优秀教师,蓝林富在进疆后不久便着手筹建“书画工作室”。
工作室开创了“五个一”举措,即组一个社团,建一个梯队,做一组活动,举办一场成果展示,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注重实效的工作室,构建起了一个教师交流平台,不断激发教师学习成长动力。
“带着孩子去援疆”
同样身为美术老师的徐虹敏在阿克苏天杭实验学校成立了“中国印”和“中国画”社团工坊,带领当地老师深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
原在位于钱塘新区的杭州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任职的徐老师,现被派到阿克苏天杭实验学校承担小学二年级美术和书法的教学。
提到援疆初衷,徐虹敏表示,在她的求学道路上,遇到了不少好老师,这也让她产生了一个信念: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在几次报名后,她终于在今年成功被列入援疆教师名单中。
然而,褪去援疆教师的身份,她还是一位母亲,一个单身妈妈。一年半的援疆期,七岁的儿子该由谁来照看呢?
徐虹敏孩子的小名叫葫芦娃,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葫芦娃自出生后就一直跟着母亲在杭州生活,很少有分离的时候。在进疆的前一天,她把孩子带回了老家建德李家镇,托付给了自己的父母。
原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到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方式、周遭的环境以及同学之间的相处都成了问题。“那段时间,每次跟他视频的时候,都会哭着跟我说他的委屈,有时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徐虹敏渐渐发现,原本活泼开朗的儿子变得不爱说话,甚至有些自卑。
趁着今年暑假的空隙,徐虹敏回家探了一次亲。“妈妈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葫芦娃看到许久不见的妈妈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思念。
徐虹敏于心不忍,便立即向组织申请是否能够带孩子来新疆上学,很快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葫芦娃在得知能够跟着妈妈去新疆时十分兴奋,现在的他在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读二年级,而他的妈妈也是他的美术老师。
徐虹敏和儿子在阿克苏天杭实验中学合影
每天,母子俩同步出门、吃饭、回家,时不时还有邻居送来刚煮熟的花生当做小零食。这样的生活令徐虹敏很安心,也更利于她发挥自己的“抱负”。
“我和七位阿克苏的美术老师,以及钱塘新区的援疆老师们每天进行日行一课的‘打卡’”,徐虹敏说,“我觉得日行一课对专业成长帮助很大,因此想着把这样的学习理念带到阿克苏来,激励大家一同成长。”
“怀追求美的心,做创造美的事。” 如今,徐虹敏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带领着美术老师团队,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化布置。同时,她还将自己创作的一批作品捐赠给学校,她的儿子葫芦娃也加入了绘画队伍,母子二人的目标是共捐赠美术作品100件。
“尽己所能,开展关注生命的美术教育,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徐虹敏用这句话诠释了她在援疆期间的美好愿景。
“女汉子”炼成记
同行的援疆老师,在闲暇时间会与不同学科的老师相互学习。与徐虹敏同为“80后”的吴丽琴,会时不时地找徐老师学习篆刻。
这位来自临安区於潜第二初级中学的老师,现任阿克苏市教研中心英语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不同,吴丽琴需要常常下乡走访,深入底层,调研当地学校和教师状况。截至9月底,她已走访了30多所学校。同事称,“眼看着她从淑女变成了女汉子。”
进疆不久,吴丽琴就接到教研中心的任务,面向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全体初中英语教师,开设一堂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这也是新疆教科院发起的第一次全疆大型网络教研活动。
一个月之内,通过翻阅专著书籍,查阅大量文献,收集讲座相关的资料,深入分析整理,吴丽琴写下了长达近一万三千字的手稿,《实践中反思、写作中成长》“出炉”。
期间,吴丽琴老师除了准备讲座,还要指导阿克苏第四中学“青蓝工作室”成员录制词汇说课视频。考虑到老师期末阶段宝贵的时间和繁重的课务,吴老师不忍让她们抽出时间赶到教研中心,而是选择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赶赴四中,给四位教师作说课指导。
该词汇说课视频也是全疆网络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老师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完成视频录制,当时离截止日期仅剩4天,吴老师主动请缨,通宵达旦,花费两个昼夜,录制了一堂听说课中渗透词汇教学的说课视频。
棘手的事情不止这一件,在设计英语试卷时,吴丽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由于英语试卷听力部分的音频录制需要男女搭配才能完成,吴丽琴需要寻找一个男搭档合作,找当地教师怕题目泄露,援疆团又没有合适的人选。
情急之下,吴丽琴顾不上费用是否可以报销的问题,自行购买昂贵的音频录制软件,学习制作音频至凌晨两三点,最终解决了难题。
为了保证制作的音频能够在当地各个学校播放,吴老师特地制作了试音音频,这也开启了阿克苏市英语模拟考试听力试音的先例。
吴丽琴对此表示,把一件事情负责到底,是性格使然。“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如果说我们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那么我想尽可能增加它的厚度。”吴丽琴常常将这句话脱口而出,并将它置于援疆日志的扉页,时刻牢记。
瓜果飘香的9月,也是吴丽琴“收获”的季节。在开往阿依库勒镇托万买里村小学的车上,她收到了来自乌鲁木齐的喜讯,她的一份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等奖。
临近中秋国庆佳节之际,援疆教师无法回杭与家人团圆,各类庆祝活动正在积极筹备中,他们越来越像家人般互相引领、相互依靠,共同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