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网讯 习主席在B20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时,以一句豪迈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结束演讲。“弄潮儿向涛头立”讲出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和弄潮儿的矫健,听的人心潮澎湃以神往之。
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是钱塘江大潮最佳观赏期,而六和塔正是观潮的绝佳胜地。要说六和塔跟钱江潮的渊源,还得追溯到北宋。相传在吴越国时期,钱塘江潮泛滥,房屋良田屡屡被毁,老百姓深受其害。开宝3年(公元970年) ,为了镇压钱塘江潮,高僧智昙法师自筹款项建造了六和塔,“六和”是取佛教中的“六和敬”之义,又有天地四方之意。如今江堤坚固如磐,江潮不再泛滥,六和塔这座“塔将军”陪伴钱塘江走过了潮起潮落的千年岁月。
“钱塘江月洒清辉,六和钟惊野鸟飞,山上千年恒塔影,江中百舸弄潮归。”从古至今,六和塔观潮之风长盛不衰。钱塘江潮汐,有世界奇观之誉,潮水天天都有,但只在中秋前后最大。早在南宋时,六和塔就是观潮的最佳地点之一,宋、元、明三代,以六和塔为中心的杭州江干一带前来观潮的人就很多,观潮之风长盛不衰,成为了传统的人文活动。“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学者庄子就折服于这雄壮气势的浙江潮,南宋时期,杭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自庙子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
从六和塔古老的木梯拾阶而上,每层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更上一层江面就更宽阔一些,直到江与城在眼前一览无余,若是在傍晚时分,眼前将展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美景观。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写的就是六和塔每登高一层所看到的景色、感受到的意境就会更高一成。 农历八月十八前后登临六和塔,观赏江潮从海口涌入江内,受到骤然变窄的江岸挤压,产生巨大的潮头,由于是自上而下俯瞰,潮水涌动翻腾的样子更加壮观,犹如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浪头击打江岸发出的轰鸣,有着吞并八方的豪情。潮水吞吐进退之势极为壮观,动人心魄。恰如元初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所记:“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六和塔不仅白昼宜观潮,月夜亦佳。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载有“六和塔夜玩风潮”一文,言作者燃点塔灯,在横空月色下静观海门潮起,但见“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白练风扬,奔飞曲折,势若山岳声腾,使人毛骨欲竖。”此情此景,别有一番风致。
在六和塔观潮,不光有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冲击。传说《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与行者武松最后在六和塔为僧,当时宋江南征方腊得胜后,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鲁智深与武松却忽然又听到门外传来千军万马的喊杀声,从禅床上一跃而起,操起不离左右的禅杖,冲将出来一看,哪里有什么千军万马呀,原来是浩荡的钱塘江大潮正奔涌而来。一同修行的僧人跟他解释,才知这便是潮信,此时和尚智深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他呆立几许,回到寺中,默默坐上禅床,对一众面面相觑的徒众,说了几句偈语,便坐化了。
“读临江,一座名碑以鉴史,登望海,七层古塔以观潮。”六和塔因江潮而起,与江潮共景。六和塔观潮,观得是澎湃之境,闻的是秋桂飘香,听得是历史与岁月的沉淀。
潮水汹涌,江堤观潮一定要保持安全距离,当然了,登六和塔观潮,那是再安全不过了。一年一度,钱江潮与六和塔的盛情之约,怎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