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写在建筑艺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展上的序言。
插满利剑的鱼尾,似有一种无声的哀嚎。
挂满老物件儿的时光之门。
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便携式加热快餐盒。
杭州网讯 栀子花开,弥漫的是毕业告别的味道。也许只有在这时,大学时所学专业才会在每位毕业生身上贴上如此鲜明的标签——学金融、法律的一律套装傍身,辗转各家银行和事务所笔试面试;学医的穿起白大褂当上实习生;学新闻的正考虑如何坚持新闻理想;而对于学艺术的学生来说,一场毕业展览或者汇报演出,则是对大学生活最绚烂完美的告别。
南山路218号,中国美术学院。从5月底开始,在经历了“毕业创作大型整体展示”、“摇滚音乐节”、“服装设计专业服装秀”、“多媒体之夜”、“美术馆之夜”等洋溢激情与青春的版块活动后,一场从1478名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创作的共计5406件毕业作品中遴选出的188件优秀毕业作品,又掀起新一轮展览小高潮。
国画、书法、油画、版画等架上艺术,雕塑、艺术设计、装置、建筑、动漫以及多媒体影像……6月12日中午,“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开幕第二天,记者走在南山美术馆、南山体育场与健美操房中,倾听这些90后艺术学子们的设计物语与心灵呐喊,看他们用作品,告诉我们世界的模样。
倾注人文关怀 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成设计重点
中午的南山体育场有些闷热,只有少数几组同学还在为最后的成品忙碌着。建筑艺术学院的展位在进门处显眼的位置,白底黑字的标语,那是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写给观众的序言——展览试图体现一种新的建筑意识……设计如同调查,调查如同设计,这个过程打破了建筑学科固有的建筑、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之间的狭隘界限,所有的设计语言最终都吸附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工的现实冲突之中。
诚如这位新晋“普里兹克奖”得主所言,学生的设计作品中,无一不体现出环境与建筑的和谐依附,而这种和谐,被更多地运用在老年人社区、运动场、雨水花园等的设计中。一座座精巧逼真的楼房模型与景观搭建,让人宛若看到一副理想社会的模样。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边看边微笑,“在这样的社区中,就算一天天老去,我们也觉得很幸福。”
除了居所,学生作品还将目光投向了更为细微的生活细节——能自动加热的便携快餐盒、为盲人设计的感性式手杖、为80后母亲与2—6岁儿童设计的亲子自行车……虽然都还停留在概念化的模型阶段,但其瞄准了迫切的社会需求,又倾注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就会走入市场,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