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杭州老龄化程度将达到20%。是国际标准的两倍
团委组织对老人进行看望。去年“老人节”期间,杭州共慰问老人488654人次。
一位退伍军人唱红歌。老年人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往往被我们忽视。
杭州网讯 不要抱怨在公交车上总是有“老人卡”和你抢座位,因为你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城市。
记者从刚刚进行的杭州市老龄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据2011年底的统计,杭州市60周岁以上老人已达122.19万人,占总人口的17.53%,到2015年,这两个数字将达到150万和20%。而依照国际惯例,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超过10%时就已经是一个社会老龄化的标志。
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他们又需要什么?
我们做了什么
先看看政府都做了些什么。2011年,杭州市各级政府用于购买养老服务的经费达8046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让3.12万老年人享受了由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这些服务包括订阅老年报、体检、“关爱手机”、上门照料等。
对18万80至89岁的老年人来说,让他们受益的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也已经全面建立,并扩大了享受范围,杭州的老年社会优待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生活待遇都有所上升。
去年,杭州市区城镇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40元提高到了525元,农村由330元提高到了450元,并且规定,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目前,全杭州的城镇居民中,各类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达到86.6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杭州市老龄委说,2012年会将这一数字提高到95%。这些保险的效果将在今后越来越凸显出来。
可以说,杭州在养老方面的投入已经非常有力,各项制度建设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人们越来越发现,一个个以人民币为单位的数字似乎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除了经济援助与照顾之外,老年人还需要什么?
居家养老的误区
目前,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是主要的两种养老模式,而居家养老逐渐成为更受老年人青睐的生活方式。
根据杭州市上城区在2011年的一项调查——该区老龄化比例高达24.45%,是浙江省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渴望社区服务居家养老的占33.9%,超过选择专门机构养老的26.1%。
在这方面,杭州正在不断的大力投入,各区都在居家养老上下足功夫。比如西湖区对已评估的3000余名失能老人开展每月最多60小时的上门照顾服务,对长期需要照顾老人的家庭,还派出志愿者进行临时性替代照顾。
2011年,杭州市已建居家养老服务站1516家,老年食堂574家,托老所172家,而2012年,还将增加600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
上城区的调查显示,72.2%的老人喜欢和很喜欢有人陪伴,并且希望有亲密的社会关系,但感觉孤独的老人占57.4%,从不孤独的只占14.8%,49.6%的老人觉得自己缺乏能说心里话的好朋友。
这基本反映了老年人目前的生活和情感现状,所以“陪”成了志愿者们在居家养老方面最常用的手段,上门陪聊,并帮老人做家务,似乎正符合老人的需求。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多年从事志愿工作的义工组织“杭网义工”并不主推上门陪聊,虽然他们有足够的人力为老人上门服务。秘书长俞真说,上门陪聊的基本都是年轻的志愿者,很多还是学生,年龄的差距导致共同语言缺乏,他们很难与老人聊到一起。
根据她的经验,相当多的上门与老人聊天都是这样一种场景:学生对老人一片爱心,拼命找话题,但老人觉得不感兴趣又不好拒绝,驴唇不对马嘴的谈话就这样尴尬着断断续续。
“其实说到底,老人还是喜欢和自己的同龄人聊,哪个年纪的人又不是如此呢?”俞真说,她更希望帮助老年人在同龄人中寻找伙伴,共同的经历使他们更有讲话的欲望。
在这点上,杭州去年在农村开展的“银龄互助”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按照“性格相近、爱好相似、住址相邻”的原则组织低龄老人与高龄空巢老人结对互相照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老年人的需求正呈现多元化趋势,排解孤独并不是只有聊天一种途径。调查显示,77.4%的老人对玩乐需求强烈,愿意参与社会生活的老人占66.1%,需要再学习的占50.8%。而愿意再工作老人都占到了23.9%,有意思的是,收入越高,对再工作的渴望越强烈,说明这不是出于经济需要,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一个现实的范本是,紫阳街道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在网上开设了英语角,不仅自得其乐,还成了网络与社区里的名人。但我们知道上,借助网络的只能算个例。
如何帮助老人们建立自己的社会生活网络,拥有生活自主权,是居家养老工作的缺失,简单点说,大多数老年人没有“生活圈”。
去年在上海,一种现象引起了人们关注,老人们经常成群结队的去宜家里的咖啡馆,要上一杯免费咖啡,一坐就是一天。年轻人有电影院、网吧、酒吧、KTV,老年人娱乐场所的稀缺,使宜家竟成了老年人交友聊天的阵地。
俞真认为,除了生活方面服务,老年人还有很强的精神需求,“我调查发现,老年人一辈子下来,爱好其实很广泛的,书法、乐器、电影、戏曲等等,但比如拉二胡,自己在家拉肯定没意思,需要我们组织起来,让老人在群体中找到兴趣与归属感。”其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简陋”的健身操或扭秧歌能在广场上人满为患。
俞真比较青睐的,是日托所的形式,老人住在家里,想来的话可以到日托所过上一天,与其他老人一起做做手工,看看老电影,学习一些新东西,这可能更符合老人的期待。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良就认为,居家养老要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有人总觉得老人是弱势群体,其实我不觉得老人是弱势群体,老龄只是人生中一个必经的阶段,我们对待老人不能是简单的对弱者的帮助,而要依据老人的需求,激发他自己的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