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终于找到你了!” 6月19日上午,杭州市救助管理站里,一对失散18年的父子紧紧相拥在一起,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两人都红了眼眶。
父亲叫马风国,来自山东枣庄。儿子叫赵津伟,是杭州“民政的孩子”。18年间,父亲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儿子,长大后的儿子也一直在杭州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家。
2005年1月27日,从深圳西开往上海南的k198次(车次已取消)火车上,一名年约7岁衣衫褴褛的小男孩来到了杭州,那时他已离家走失大约一年时间。这名小男孩就是赵津伟。
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综合业务科科长左伟回忆:“乘警发现了当时的小津伟,在火车上寻找其家人未果之后,将他转送到了杭州东站派出所,后来他被安排到了杭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生活。”
在杭州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他不再颠沛流离,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不仅度过了幸福的童年,还顺利地步入工作岗位,最终找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人。
流浪至杭州成了“民政的孩子”
杭州民政部门坚持帮他寻亲
关于儿时的记忆已很模糊,小男孩只记得家乡有黄土坡和山峦,以面食为主。工作人员给他起名为赵津伟。在保护中心,小津伟得到了细致入微的照顾,不但有了栖身之地,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保护中心的专业老师还定期给他上课。老师教给他文化知识的同时,还给他做心理疏导,教给他生活上的手工技能。
为了帮助小津伟早日回家,救助站寻亲团队详细了解了他走失的经过以及家庭情况。据赵津伟回忆,当时是因为调皮,在外面玩耍时爬上了一辆货车,后来在车厢里迷迷糊糊就睡着了。等到他醒来时,货车已经把他拉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从石家庄到徐州,再到南京,最后来了杭州。关于家庭和自己,他隐约记得父母早年离异,孪生姐姐跟了母亲。
小津伟还有一个明显的身体特征,那就是小拇指与无名指截肢残缺,那是因为小时候一次烤火,右手不慎烧伤,到现在右手背上还留有明显伤疤。救助站“老李寻亲室”的寻亲团队曾多方努力,但寻亲始终无果。
从“民政的孩子”成长为“民政人”
18年,终于圆了回家梦
如今的赵津伟已长成一个阳光帅气的青年,而小时候的津伟,其实非常调皮。刚到杭州的时候,小津伟曾被一户爱心人士家庭收养,但小学一年级上了半个学期,他就被送回了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理由是太顽皮了,大人根本管不住他。
按照规定,18周岁成年后,赵津伟又到了杭州市民政局下属的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生活。从生活到工作,杭州民政各个部门和单位就像一个养育孩子的“老母亲”,可谓操碎了心。由于天性顽皮不爱学习,赵津伟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为了让他能掌握一技之长,福利院决定送他去学一门技术,能够更好地走出福利院,融入社会。因为想去修车,赵津伟被送到了现代汽修学校,在那里读了中专。
2016年4月,赵津伟在杭州殡仪馆得到了一份工作,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开始自食其力。
在工作之余,他的脑子里,时常会闪现出家人的片段。左伟说,津伟现在虽然工作比较稳定,但是在杭州没有任何亲人,每当过节时,找他聊天谈心,他都会问,他的家人还能再找到吗?“能看出他很惦记他的家人,尤其在万家灯火时,更能感觉到他的孤单。”
今年,借助公安刑侦DNA比对技术,市救助管理站从纷繁复杂的比对信息中抽丝剥茧,经过上百通电话的反复联系、查找、核实,终于成功找到了他的家,为他的寻亲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细致暖心服务
践行“兜底、扶弱、行大爱”初心
6月19日是第十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 “开放日”。除了赵津伟外,另一名离家走失11年的受助人员钱某,也在今天等到了他的父亲。
钱某于2011年6月从家中走失,2013年2月流浪至临安得到救助,因患有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寻亲始终无果。2021年,杭州市救助管理站联合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兜底扶弱传党恩,警‘民’携手践初心”专项救助行动,送寻亲服务下基层,成功帮他找到了家人。
据了解,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立足规范化工作流程,践行“兜底、扶弱、行大爱”初心,以一项项细致暖心的服务救助困难群众68832人次,其中帮助7086名精神障碍、危重疾病等特殊疑难对象寻亲成功、找到家人,帮助返乡3938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