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老小区,空间小,停车位少,能不能把门口的小路封起来设道闸?”一直以来,有不少家住老小区的市民向杭网议事厅建议在自家门口的市政道路实行“大封闭”模式来增加停车位。
最近,杭州市民意直通车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杭州市交通运输局,邀请专家学者、居民代表、杭州网记者一起,来到实行“大封闭,小循环”停车模式的上城区小营街道进行实地探访,为破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建言献策。
“大封闭、小循环”区域交通综合治理
车位变多变“活”,邻里矛盾变少
“小营街道辖区内的老浙大、大学路、葵巷三个社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早期建设规划没有考虑到居民的停车需求,地面空间狭窄,也没有配备地下车库、立体车库等设施。”小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琪介绍,于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三个社区内的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加,停车难这个问题逐渐成了居民的一块心病。
据了解,三个社区内一共27个小区,9122户,老旧小区有16个,6429户,老旧小区的住户占了70%。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停车都是先到先得。大量私家车挤在单元楼之间的空地上,挤占绿化带、消防通道是常有的事。由于缺乏管理,周边小路停车秩序混乱,“路边停着两三排车,我们走路都不好走!”家住葵巷社区叶家弄小区的居民代表张阿姨说,因为一个停车位邻里之间吵架闹红脸也是常有的事。
为了改善区域内的交通环境,2014年6月,小营街道启动了大学路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工程,简称为“大封闭”治理。治理工程将环城东路—解放路—建国中路—庆春路围合,东西向约610米,南北向约900米,一并包含老浙大、大学路、葵巷三个社区。
实施“大封闭”治理,第一步就是尽可能地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车位供给。“街道对大学路、翰林街、老浙大横路等13条支小路路面拓宽,增加了路面的停车位。比如翰林街,原先道路很窄只能单侧停车,改造后可双向停车,增加了100多个停车位。通过在一些道路的边角地、畸零地及闲置空间整合,同样‘挖’出不少车位。”
除了增加车位供给,2019年,小营街道还牵头3个社区分别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出台了停车《居民公约》,鼓励居民参与车辆停放管理,形成“共建共治”的氛围。在优先满足本小区业主停车位需求的理念下,停车包月费用由100元/月降至80元/月。同时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对于不按规定停放的包月车辆,会贴告知单提醒并记录在案。若是违规5次以上,直接取消包月资格,不允许再进入大封闭区域。
针对临停车辆,除了必须遵守《停车公约》,还采取“价格杠杆”的管理方式。“街道上调了临时停车的收费标准,现在是首小时6元,4小时后8元,上不封顶。”沈琪说,自此日均临时停车从每天849辆减少至日均临时停车756辆,80%的车辆3小时就会开走,车位‘活’起来了。另外停车费收入全部交给物业公司,用于老小区日常的物业服务。
“在此之后,我们车子有地方停了,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了。”张阿姨点赞道。
车位缺口越来越大,特定区域拥堵成日常
专家建议:一味封闭不可取,大区域应有统筹规划
从当前的情况来说,“大封闭”的管理措施缓解了区域内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然而更多的问题也冒了出来。
根据停车系统的数据显示,在不含临时车辆的情况下,目前大封闭区域内公共泊位605个,2021年常住居民固定包月车辆2021辆,缺口1416个。随着私家车的增多,这个缺口还在扩大,然而小区门口的道路数量没有增加。
大封闭区域内存在5所学校和1个中医馆,学校早晚接送学生高峰期间以及泰仁堂早上就诊期间,大量家长接送车辆和外来就诊车辆严重影响作为主要通行要道的大学路通行压力,造成整个区域通行不畅,居民走路又难了起来。
改造后的支路可以停放两排车辆
“老旧小区的道路、绿化带本就有限,光靠挤出来几个停车位解决不了不断增长的停车需求。关键还是要做长远的大区域统筹谋划。”吴伟强说,小区停车治理不能违背交通基本原理和城市发展的规律,设置越来越多的道闸,形成一个一个封闭的堡垒,堵住分散交通流的毛细血管,车位的总数有限的,治理的目的是要让整个区域的泊位指数上去,大区域的车位活起来,交通才能活起来。
杭州市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综合运输研究部主任吴海卫建议,做好区域内‘公交优先’很重要,可采取包括做好与地铁站的慢行路径连接,增加小微社区公交服务等引导居民转变出行方式。
“我希望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公共道路能更开放,这样我们小区沿街商铺的生意也会做得更好。”在翰林街开了7年花店的童师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