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师心——「记得先生」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
发布时间:2020-12-07 16:18:35 Mon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近日,“师心——「记得先生」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一楼大厅开幕。


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主持开幕式,她提到此次展览是“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的第二回,作为通过个案思考中国画笔墨的特质及如何在当代传承创新的系列性展览,去年朱颖人先生的展览获得了文旅部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的提名,说明系列展在学术视角上获得了评审专家的认可。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表示,艺术需要创新与发展,我们的教学要贯彻开放和创新的精神。此展生动地说明中国画的笔墨探索没有中断,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拓展形成了新的艺术境界。

"像这样探索的画家,我见得还不多,所以在这里我谨向姜宝林和姜宝林为代表的中国画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向他们表示敬意,表示学习。我觉得姜宝林的画里寓意着未来精神,没有这种造诣、立意就不可能成为艺术。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展览和研讨会是一个开始,很有价值,希望这样的活动在潘天寿纪念馆能够继续下去。”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表示,对于一个学校和一所学院来说,“记得先生”这四个字其实说出了两件事:一,这里最重要的是人;二,而且是有传承的一群人。这里的“先生”是有特指的,指的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潘天寿先生为首的这一批中国画家,到今天正好一个甲子,如果把这一个甲子作为中国画传承的脉络,对整个中国几千年来笔墨传承的大波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样板。从这个时间单元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画的传承关系。

“师心”有二层意思,既是指此中凝结着先生的心思和艺术,也包括师从的心理。而“传承”亦有两层关系:从师与出师,这两层关系对画画的人来说异常重要。“回到今天讨论笔墨核心的话语,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从法到出法,这也印证了另一句话:手摹心追。手摹的常常是那些可见之法,有范之法,比较具形、可言,心追的则是师心之法,它们可见可追,但是不可言或很难言。”

对于展览涉及的一些问题,他十分认同:“笔墨并非名词,不仅是物之理,更是基因,是心之理。实证派谓不全知为不可论,有些东西不知道就不要去讨论,但我个人认为,谁能把美说清楚?但是不妨碍我们去讨论它,今天的笔墨也是一样。”

“姜老师说到,老先生主张‘关起门来做学问’。这并非闭门造车,我个人觉得它反而是真正的把心打开,有开也有合。在今时今日,这样一种闭门做学问的治学态度或是追求,是尤其重要的。最后,祝整个传习系列的展览能够常讲常新,也祝本次姜宝林先生的笔墨传习展圆满。”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对姜宝林先生的艺术做了分析,他说:“姜宝林先生用60年的艺术生涯来打造中国画的革新与创新理念,为中国画创新性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认为这个展览有三重意义:其一姜先生选择潘天寿纪念馆作为他的一个展览的场所,是他用60年的艺术时间表达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敬仰之心。其二姜先生还抱有一种温故而知新,再造高峰,以潘老为榜样,再造高峰的雄心。其三在这里做展览,是为了激励后学创新,姜先生以多年的实践,用他的身体力行开拓了中国画的创新之路,他用强烈的笔墨语言、形式构架为中国画坛输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可以说姜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发展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

作为展览的主角,姜宝林先生阐述了自己回到老师纪念馆办展的复杂心情:“一是我感到荣幸,作为后学能够在潘老的纪念馆展示我60年的艺术历程,我觉得是对我的激励和认可。二是我很惶恐,虽然经过了60年笔墨的探索,但是对笔墨的理解和功力远远不够,这说明笔墨真的是无限深远。三是我很感恩,我之所以走到今天是从初中、高中到浙美、央美受到老师的亲睐和培养,我非常感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笔墨道路。”

对于此次展览的目的,姜宝林先生回忆了自己笔墨学习的历程,一如往常诚恳而谦虚地说:“今天,我愿意献身给大家做一次解剖,就从我60年的笔墨生涯来看看笔墨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陈永怡馆长再次对老师们表示感谢:“他们都是功成名就的画家,但是愿意成为我们研究和剖析的对象,让年轻的学生和老师,让我们的研究者,从学术的角度深入认识中国画笔墨的特点和重要性,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助推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我对他们的勇气表示敬佩。”


作者:记者 郑维维 通讯员 刘杨  编辑:李建刚
近日,“师心——「记得先生」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一楼大厅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