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传承的石雕世家
与时俱进的创作达人
走进另一位工艺大师浙江省玉石雕刻师潘海宾的石雕工作室,立体形象的的石雕作品让人分不清真假,也让人感叹潘海宾技法的鬼斧神工。
“我知道听众需要什么,不像我爸爸,只知道创作本身,一个创作者,永远要和时代相贴合,面向新一代的人,要遵循新的欣赏习惯。”潘海宾如是说。
潘家的石雕记忆,从爷爷开始三代传承,潘海宾笑着说,自己的小孩现在做泥人都有模有样,看来真的是会有遗传。这样的传承从何而来?潘海宾说,实际上还是源自“坚持”二字。
潘家的石雕历程始于80年代的温州,那是一片商品经济的热土,也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电器之都、外贸之都。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石雕这门手艺,多少与当地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某些时候,创作本身还会面临一些社会的眼光。
“比如当时的人物设计,不能太裸露;比如我曾经扎个小辫子,就被看做奇装异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面对着的,是文化沙漠。”
对创作本身执拗的坚守,对社会审美的不断思索,令潘家的创作“守得云开见月明”,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质。
解读“雅俗共赏”:
创作者也要培养受众的审美
物以稀为贵,多了之后就会产品化,就会俗。那大师的作品为什么贵呢?是因为出自大师之手?这个认识,可能存在偏差。
“贵在把石头的每个特质都表现得很好,但是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找到其中奥秘。我会告诉大家我的石头贵在哪。”
在潘海宾看来,每个石头都有自己的特质,石雕应该跟时代接轨,融入现代,所谓“雅俗共赏”,潘海宾也有自己的理解,“‘雅’是文人给自己的称号,而‘俗’则是比较大众化,让观众自己去认知,去感受,去承认作品,这是我所追求的。”
谈石雕艺术发展:要不断贴近老百姓
杭州是印石文化的发源地之地,也是西泠印社的所在地,但是印石文化与石雕文化的相互关联,还是存在较大差别,潘海宾坦言,当前杭州的石雕创作氛围,和石雕欣赏市场,与昌化等地相比还是缺少一些“热度”。
但是传统文化的发扬,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关联,“曲高和寡”注定是一条孤独的路。
潘海宾的思考,返璞归真:“工艺美术四个字,最早提出来,就是生活用品,是老百姓要用的东西,我现在创作,也想让石雕跟老百姓贴的更近,而不是闭门造车,做自己的创作。新的人群需要什么,欣赏什么,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说着这些的时候,潘海宾随手将桌上一方石砚形状的作品摆在面前,粗粝的石头似乎没有刀斧的痕迹,但是在一处边缘,几笔写意的刀工够了出了一片初绽的莲叶,上面的一只小虫子,绿意醉人,似乎要从叶子上跳入池塘。
“很多时候我们的创作,要把70%的精力用在思考上,剩下30%来动笔,尽可能尊重每一块石头本身的特质。”潘海宾说,“艺术馆的名称就叫石魂,要赋予小东西以小生命,哪怕一个小文创,也要灵魂。”
邀君子贤士,修木石之心,
体云水之趣,以木石,会知己
第一场 :木雕香道活动
11月25日(周六)13:30-16:00
木雕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好的工艺品能体现出雕刻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雕刻技术。收藏自己喜欢的工艺品,能陶冶情操,给自己创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次体验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上半场主要体验木雕制作,在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指导下,制作一份专属的“木质香插”,把情感和回忆通过双手展现出来.。
下半场利用木雕体验过程中制作的香插,进行香道体验。
第二场:石雕茶道活动
11月26日(周日)13:30-16:00
写实尚意,自成一格。
本次体验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上半场为石雕,在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指导下,篆刻一份属于自己的“称心如意仿古印纽”,把个性和执着通过双手融入进去。
后半场为茶道体验,放送身心感受四溢茶香。
两场活动都配有精致美味的中式茶点
活动地点: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参与费用: 268元/位
特别彩蛋:
关注杭州网官方微信,回复“工艺美术之旅+姓名+联系方式”,前三位报名者可获免费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