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匠人匠心》系列公益纪录片亮相2021杭州文博会线上会场。余杭“风筝达人”程迪申是其中一位匠人,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十岁的时候,看着别人放风筝,挺高兴的,就模仿着做了一个风筝,拿到城隍山上去放。”回忆起与风筝的故事,程迪申从自己的童年说起。参加工作后,一次职工风筝比赛,又一次重续了程迪申与风筝的情缘。对于他而言,风筝最大的魅力就是把一张纸用一根线牵着,飞上天。
如今,程迪申制作风筝已近四十多年,尤其擅长制作动物风筝。1999年到2018年,程迪申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风筝比赛,多次获奖,成为了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还取得了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余杭工匠等称号。
“每做一个风筝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碰到一些做风筝的高手,不会给你透露任何技术,甚至都不让人摸。如果想做那种形状的风筝,就只能靠自己去摸索。”虽然很容易失败,但是在程迪申看来,这是很正常的,摸索过程中的学习与反思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之后改良的作品。
传统风筝讲究“四艺”——扎、糊、绘、放。扎就是扎骨架,包含了设计、选材,一个风筝能不能起飞成功,跟它的设计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第二个步骤是糊风筝,糊就是把画好的蒙面糊到风筝骨架上去;接下来就是绘画,画面是风筝给人的第一印象,要求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近看栩栩如生,远看造型逼真;最后就是放飞,风筝能不能飞得起来,取决于放飞者提线的操作,和对风的掌控。
1994年,程迪申在武汉参加风筝比赛,改良的“老虎串”风筝放飞失败后,他一直琢磨失败的原因。就在风筝场上,程迪申把风筝横杆拆了,现场用刀加工,同时对骨架进行了一些改正,在下一场南通的比赛上,“老虎串”放飞成功了。程迪申回忆道,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他耗时一年多制作了一个200米长的巨龙风筝,“传统的(巨龙)风筝是三条龙筋线的,这条‘龙’我给它加了一条中心线,使得受力状况完全改变了,骨架就不需要很重,所以第一次试飞就成功了。”
程迪申对非遗传统文化也有着多年坚持。“中国人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很丰厚,很多风筝都承载着中国人的美好祝福,我的很多风筝也有丰富的寓意。然而,目前风筝的传承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尽可能多走进学校,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交流多了,总会有几个感兴趣的,这样我就不担心制作风筝的技艺会失传了。”
精湛的手艺没有捷径可走,失败后的不断摸索改正,是程迪申风筝工艺成功的“秘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的正是这份“不断摸索”与 “不放弃”。
据悉, 2011年起,程迪申应邀入驻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大师工作室,期间多次带着风筝非遗项目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进行教学传承。2020年,余杭区瓶窑镇专门建了一个600平方米的风筝灯彩馆,对风筝和灯彩二项非遗进行保护。程迪申说:“政府这么重视,作为一名‘风筝人’,我更要让这项古老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