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城区金钗袋巷79号,是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所在地。在这里,你能了解到民国时期杭州的“保甲制度”,能看到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选举的历史场景,能纵览中国基层组织的“上下三千年”……
6月8日,“寻红色印记•看美好‘窗口’”全省融媒体易地蹲点(杭州绍兴)采访团来到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诞生地”,实地探访中国社区建设的发祥与发展。
采访团走进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诞生地”
瓦片之下,居所之地
社区200户住家的姓氏刻在金属瓦片上
迈进大门,地上一片“黛瓦屋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上面刻着上羊市街社区200户住家的姓氏。
“我们知道,瓦片之下是社区百姓的居所之地。200块金属瓦片闪闪生辉与黛瓦同构,寓意着200家居民在社区同片屋檐下的生活共同体。”讲解员介绍道。
整个展厅共分为基层组织历史厅、社区建设发展厅、社区治理成果厅、左邻右舍社区治理创新园(新中国第一居委会)四个展区。漫步于此,大家真切了解到了中国历代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城市居民委员会创建与发展、基层组织选举方式的演变以及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的成立。
展厅里有一处趣味模拟游戏,当年基层组织选举方式中的“豆选法”情景重现,吸引记者们纷纷体验互动。什么是“豆选法”?被选举人背对着选举人,选举人依次将手中的黄豆丢到被选举人背后的瓷碗内,收到黄豆最多的被选举人,就是当选的人。
墙壁上、橱窗里,一张张老旧的选民证、一本本居民委员会干部的任职证书,还有那上了年月的居委会老物件,把大家顿时拉回到了岁月的记忆里。
“凡事大家商讨,这是最好的民主方式”
精神的传承有了现实的交集
庭院内,有一个真人等比的黄包车夫的铜像,纪念的是新中国第一位居委会主任——陈福林。铜像旁,“凡事大家商讨,这是最好的民主方式”这行字分外醒目。
新中国刚刚成立后,1949年10月11日,杭州市政府举行了一次联席会议,商讨取消旧社会的“保甲制度”,建立新政权的基层组织等相关事宜。同年10月23日晚,上城区上羊市街率先成立了“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拉黄包车出身的杭州小伙子陈福林,以200多票当选居委会主任。
上羊市街社区书记郭子渊接受采访
展馆和社区相连相通,是整个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最鲜明的特点。上羊市街社区居委会有邻里话坊、邻里公益、邻里客厅、邻里学苑、邻里书吧、邻里乐园、邻里舞台等各大功能区域,旨在以最大化空间让社区居民各种需求服务得以实现。拿邻里话坊来说,这里有民意小圆桌、人大代表联络站、联调室,它们各自发挥着职能作用,真正实现了居民的事居民自己管、自己办。
“比如,是要停车位还是要绿化?是要晾衣架还是要充电桩?我们把每个单元有影响力的居民请到这边来,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我们再去和相关单位沟通。我们社区治理经验中,最核心的还是当年‘居民当家作主’的自治理念。小区要改什么,怎么改,大家伙儿商量着办。”上羊市街社区书记郭子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