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或许她不是最有名气的医生,但她一定是把患者放到了最高的位置;或许她也不是从医最久的医生,但她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了患者身上。褪去浮华,因为38年的坚守,这份简单依旧精彩,这份平凡弥足珍贵。大善之愿源于大爱之心,她就是全国医德标兵,浙医二院脑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胡颖红。
每三年组织一次,今年为第二批的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医德楷模、医德标兵)是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联合下文表彰从医人员的奖项,旨在进一步加强计生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建设,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尊重生命、乐于奉献、文明行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风尚。
胡颖红,是同事口中的铁脚杆,是病人心中的定海针,而在她胡颖红自己看来,她做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和死神赛跑,从未中断。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重症建科的3650个日日夜夜里,胡颖红有2000多个夜晚都住在医院里守护病人,经她抢救的危重症患者更是多达10000余人,这其中,仅80岁以上高危病人就有3000多位,被她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90岁以上老人则多达500余人次。
“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一定要试一下 ”
——日常工作中,胡颖红这样说
偌大的脑重症监护中心,是浙医二院最为忙碌的地方之一,这里的大门24小时有人看守,门外是焦急的家属,门内是他们命悬一线的亲人。
这里的45张床位住满重症病人,每个病人身上至少连接着2台机器和5根管子,随着呼吸机“嘀嗒”作响,他们的生命体征随时都在变化,护士每半个小时就做一次记录,因为任何一点异常都可能预示着危险……
“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初见胡颖红时,她难掩满脸倦容。就在前一晚,5个小时内接连收进5个重症病人,她和监护中心的医护人员奔忙了一夜。可稍微打个盹,她又出现在病房里,因为她知道,自己发出的每一次指令,做出的每一次动作,都是生与死的较量,“打一个比喻说,我做的工作,好像是把一辆卡在悬崖边的车,一点点拽回来,日夜坚持不放手,才能离开悬崖,脱离危险,这需要技巧和经验,还需要胆略和毅力。”
在胡颖红眼中,没有“差不多”,她追求的只有完美。8年前,浙医二院成立脑重症医学科,胡颖红做起了“领头人”,每一件事她都亲力亲为,用护士长王海燕的话说,“只要胡主任在场,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
这样的定心丸,也是患者的救心丸。病人朱大爷在一次手术后昏迷不醒,血压下降,用了大量升压药物血压仍难以上升,家属准备放弃,回家的车也停在了医院门口。
胡颖红知道后,只对他们说了4个字:再救救看”。那之后的近100个小时,整整四天四夜,她都守在病床边,一点都不敢马虎。出院时,朱大爷拉着她的手连声说,“我们老百姓需要的就是胡主任这样的医生。”
85岁高龄的李金兰曾经在脑重症监护中心陪伴了老伴整整6年,成了最熟悉监护中心的病人家属,和这里的医生们如家人一般亲近,“我看颖红就像自己的孩子,她是最令我心疼的一个。”
至今,她仍保留着一个小本子,这张被她称为“并不完全的名单”里,清楚地记录了一个个被胡颖红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的病人。
“她救过来一个,我就给她记上一笔。怕是她自己都数不清了。”李金兰说,胡医生在病房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一定要试一下 ”,“不知道有多少病人因为这句话的坚持才有了活下去的机会。”
“爸爸前几天走了,这几年时间是您帮他赚回来的。”
——不知姓名的患者家属说
胡颖红的手机里,存着几百条短信,这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是陌生号码发来的,他们或是患者自己,或是病人家属,身份各异,发短信的初衷却都一样——感谢胡医生。
和胡颖红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她心里有一杆并不平衡的秤,重的那头是病人,轻的那头始终是自己。
去年7月,监护中心住进了一位义乌的脑梗病人,情况非常危急。胡颖红守在病人身边寸步不离,死死盯着监视器,把控着抢救的各个细微环节,这个病人抢救了40多天,她几乎天天住在医院,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有的时候在办公室桌子上趴一会就起来改医嘱,更多的时候则是守在病人床边,半夜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就又忙了起来。
由于劳累过度,胡颖红得了角膜溃疡,眼睛不停地流泪。家属到药店买了药膏硬塞到她手里。监护中心的护士们万般催促,她才到一街之隔的医院眼科中心看病,“再不治,就要角膜穿孔了。这病不休息,根本不会好。”眼科专家给胡颖红下了这样的诊断。
“可胡医生打着点滴还是来到了病房。”回忆起当初的那一幕,病人家属依旧激动,“她是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在照顾,这样的医生,真的让我们感动。”
护士长王海燕记得一件事,2010年,有一位年轻的女患者因为脑外伤住进了医院,却一直都没有家人来陪护。了解到情况后的胡颖红,不但给她张罗着买了很多生活必需品,还不断和当地民政部门联系,替她申请抚恤金,“被胡医生带动着,我们很多护士都会多留个心眼,看看除了治病,病人们还需要什么。”
“从湖州来杭州,每次总盼着能和她多说上几句话。”
——胡颖红的父母说
把大把时间都花在病人身上的胡颖红,对自己却吝啬得很。对她来说,休息是件奢侈的事,脑重症监护中心成立后,她就几乎没有了休息的日子,即便是周末和假期,也常去医院看病人;出差在外,更是每天打电话回来询问病房危重病人的治疗和病情。
两年前,总是见不到女儿的胡家爸妈来到杭州,住进了胡颖红的家里,想着这样总能和她多说上几句话,可过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怏怏而返。
“他们嫌我在家待的时间少,以前虽然见不到面,可我至少会一天打个电话回去,现在住在我家里,不但还是见不到面,连电话都不打了。”说起这段往事,胡颖红自嘲地笑了,可她哪只是没有回家的时间,连忘记吃饭一是常有的事。往往都是等饭菜凉透了,她才顾得上扒拉一口。
2004年的大年三十,晚餐还没有吃,同时有4个病人出现紧急状况,白班和夜班的医生、护士全体投入抢救,胡颖红调动人员、设备,现场指挥4个点同时抢救……当所有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下来,已是凌晨2时,办公室会议桌上的年夜饭谁也没有动过,“我看到城市上空的烟花,才想起一年又过去了。”
在胡颖红的影响下,科室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开始的22张床位扩张到了目前的45张床位,作为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神经重症学科之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提高了浙江省神经重症救治的业务水平。
“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胡颖红一直说,医生的“生”就是病人的生命,而就像战士必须在战场上坚持到最后一刻一样,拯救生命,是她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在血压仪的升落间,在呼吸机的“滴答”声里,在病房门的开闭中,和死神赛跑的她,还将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