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北山路是一枚小小的照片
她有一个心愿,要拍一套婚纱照
李爱珠阿姨和丈夫的老照片让摄影师犯了难,太迷你了,方寸大小,而且对焦也不准,可这张照片却是李阿姨老两口的“婚纱照”。 1969年5月,李阿姨和丈夫结婚了,由于生活拮据,他们没有拍张像样的结婚照,更别提能穿上婚纱、旗袍到新新饭店、抱青会馆出个外景了。
当年,他们只是问同事借了相机在西湖边拍照留念。那时候要拍个照片,杭州人通常都选在西湖,特别是北山街、白堤一带,他们这张就选在了宝石山顶,可以一览西湖全景。
如今已是古稀的老两口已经再难登上原址进行拍摄了。李阿姨说他们老了,就喜欢翻照片追忆往昔,现在的小年轻多幸福啊,能穿上漂亮的婚纱,在北山路上拍套像样的婚纱照,如果那时候他们也拍了,那现在看看翻照片会更有意思的。
今天这两位老人也圆梦了,赞助方提供的写真摄影套餐让二老可以多挑几张满意的大照片挂在床头了。
生活很美好,生命也很美好,要珍惜现在。采访最后二位老人几乎同时说道。
北山路好像是杭州的一个缩影
三代公交人,北山路近代“活历史”
1922年冬,“游西湖车”也就是7路车的前身正式开通,一位精神抖擞的小伙子开着车行驶在北山路上,他叫庞阿慧,也是照片主角庞培华的爷爷。提起自己的爷爷,庞培华说自己家门三代人都是公交7路人。
因为他爷爷就是司机,他的童年就随着爷爷在当时洋气非常的“游西湖车”上摇摇晃晃度过,后来他自己也开上了7路车。
说他是北山路的“活历史”,在我看来并不为过。他说,杭州以前叫钱塘,出了少年宫就是钱塘门外;在太平天国“长矛造反”的时候北山路基本上冷静的连人影都看不见;在辛亥革命之前断桥还是被当地的官绅围起来自己独享的;1950年后杭州才有了几十辆烧木炭的7路车,那时候能坐20多人,速度也是“快”得惊人——20码。
一个个的故事从他爷爷讲到他父亲,再到现在的他,仿佛放电影一般画面浮现,有人来了又走了,有人走了就没再回来。谈起以前当司机的经历,他表示售票员得吆喝,必须要喊着吸引游客,说着说着,他背起了当年的“看家本领”:
说公交,道公交,公交一片新面貌,有道是不挣不如会得省,会省不如会得标(算)。
来到杭州搞旅游,交通工具坐公交, 7路车王牌车,历史长资格老。
湖滨是它中转站,灵隐就是落客站,钱塘门外少年宫,车过著名北山街。
新新饭店停一停,宝石山上看一看,劝君不要多留念,好的风景在后面。
苏堤春晓六吊桥,精忠报国岳王庙,曲院风荷斜对面,玉泉池水鱼儿跳。
双峰插云穿云霄,九里云松石莲亭,转弯古风扑面来,原来是,咫尺西天灵隐到。
“七路公交车的终点站是灵隐寺,这杭州人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但庞培华说,在那个年代去一趟灵隐寺比现在去海南旅游还麻烦。
那时候北山路没有直接通到灵隐寺的路,首先得去一码头(今天的一公园)坐船,坐船也得排队,有时候要等上老半天才能上船,然后等船慢慢悠悠的划到了毛家埠已经是下午了。
在古时候从毛家埠通往灵隐寺的路叫敬香古道,名字不言而喻。敬香古道崎岖不平,还带着坡度不太好走,不像今天的平坦柏油马路,要是妇幼老人或者体力不好的人,走不了这几里山路就不得不坐乡下人的独轮车,在一路颠颠簸簸之中才能到灵隐。
好在灵隐寺的香客不如现在那么多,寺庙还会准备厢房让香客们住一夜,香客们终于不用连夜的颠簸回家,真也是慈悲为怀了。
30年前,庞培华结婚时和新婚妻子拍的第一张照片就选择来到这片最爱的西湖,他们就想让西湖的美景见证婚姻一路要从纸婚走到金婚。
他指着老照片说,以前从这个角度拍都能看到宝石山还有保俶塔,现在树都长高了,宝石山连保俶塔都被遮住了,我们也都老了,而北山路却越来越繁华,就好像是杭州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