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写作”中外文学交流会现场。
杭州西湖琴社社长徐君跃的古琴声打动了外国作家。
杭州网讯 “我非常喜欢杭州,喜欢她的城市节奏,她的古老与美丽。其实我经常一个人来,当我再回到上海,仿佛是一个南宋的人一下子迈入了繁忙的城市洪流中。”
陈丹燕,这个被刻上“上海记忆追寻者”的女作家,当面对八位异国作家那好奇与渴望了解杭州的眼神时,毫不吝啬对这座城市的赞美。
初秋的杭州,从来不缺乏文艺的气息。由上海日报社、上海市作家协会及杭州国际访问交流中心主办的“音乐与写作”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拉开帷幕。中国当代作家陈丹燕和来自希腊、德国、保加利亚、韩国、瑞典、波黑的八位作家与中国新生代作家孙未一起,在杭州西湖琴社社长徐君跃的古琴声中,就音乐带给写作的灵感和文字中的乐章开怀畅谈。
中文、希腊语、德语、瑞典语、韩语、保加利亚语、波黑语……作家们手捧自己的作品,用母语朗诵着文中的篇章。
活动现场安静极了,耳机里并没有响起与朗诵相配的同声传译,听得懂与不懂都不重要。这时,语言也变成了音乐,在各国作家的语言中,在座的观众,见识到了世界的美。
来自希腊的专栏作家阿曼达说,希腊文明是欧洲文化的重要根源,希腊是一个非常阳光的国家。和中国人民一样,希腊人珍惜生活,懂得享受生活。阿曼达两年前曾经来过中国,她将中国词语“明天”解释为“明亮的日子”,并以此写出同名文章。此番来到中国,她特意挑出其中的段落与大家分享。
德国作家、诗人米尔科曾经在上海和杭州呆了五天,中国人的友善与包容让他印象深刻,他朗读的文章叫《雨中的上海》,就是专门为上海与杭州而作。
韩国美女作家赵京兰被陈丹燕“爆料”房间门口总是堆满酒瓶,在大家善意的笑声中,赵京兰承认喝酒是自己的爱好,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喝,但只要一提笔,绝对是忌酒的。赵京兰很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她轻而易举就能被音乐俘虏,因为美好的音乐总会让人由衷的喜悦。
保加利亚女作家兹德拉夫科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让这个距离中国不太远但让人陌生的国度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幼年时,兹德拉夫科的邻居是一位独居老人,翠鸟鸣叫的清晨、繁星遍天的夜晚,总会吹奏出美妙的笛声,小兹德拉夫科喜欢趴在窗边,伴随着笛声幻想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笛声并没有如期响起,爸爸告诉兹德拉夫科,老人永远离开了。伤心的兹德拉夫科,开始变得落寞。
突然有一天,笛声又重新响了起来,和老人吹奏的一模一样,老人的儿子回来了。
“那天是星期三,一周里我最喜欢的一天。”兹德拉夫科说,“我和那个邻居男孩一起玩,我们天天在一起,一直到现在。”
平静地叙述,一个关于时间、音乐与爱的故事,感染了现场许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