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谢云,来自浙江农林大学(原浙江林学院),2005年入驻青田县季宅乡开展科技扶贫,2006、2007、2008年继续留任,获得2006年度省优秀科技特派员。
入驻后,她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情,结合山区实际理清工作思路,确定了发展生态果园的项目,并且以勤奋、严谨、科学、踏实的工作态度超额完成了原定200亩生态果园示范基地的建设任务,也赢得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的信任和爱戴。
起步阶段不容易 第一个晚上吓哭了
谢云是一个瘦小的土家族女子,在新疆长大,在湖南参加工作,最后来到浙江来到季宅乡这个美丽的浙南小山村。
2005年5月,她第一次来到季宅乡,尽管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在这么一个人生地不熟、连语言都不通的山村里开拓事业,困难可想而知。
下乡后第一次在乡里过夜,空荡荡的屋子只剩下谢云一个人,宿舍里除了一张床和桌椅外,什么都没有。整个村子晚上安静的很,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叫声打破寂静。凌晨两点多,谢云被一阵接一阵急促的敲打窗户声惊醒。
“当时真的很害怕,整幢楼就我一人,也不知道是谁在敲窗子,完全不知道怎么办,只好躲在墙角里。大概过了2、3分钟,那个敲窗户的人走了,我就躲在被窝里哭了一个晚上。”谢云说。
语言不通是每个科技特派员都要经历的一个困难,谢云也不例外,不过最让她头疼的还是起初村民对她的不信任。她在季宅的第一场村民讨论会就遭遇冷场,开会时间过了一个小时,也没有一个人来。
“起初,村民们看我是个弱女子,不相信我能带领他们致富,一开始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我就走村串户,一家一家做工作,同时为了彻底打消群众的疑虑,租车带领大家到莲都、云和的水果基地实地考察,让他们眼见为实。”谢云说。
当村民们看到当地的环境资源比起自己的老家还要差,但是农民利用科技发家致富,住进了新房开起了小车时,就再也按捺不住了。
种梨树、载花卉,建立生态果园,发展循环经济
在谢云的带领下,村民们把村子周围荒了好几年的200多亩荒山都开成了果园。这写写一句话的功夫,谢云和村民们可是干了整整一年。真代村周围的山头有400多米海拔,当年上山的路也没有修过,还是原始的土路,大型机械根本上不去,翻整土地,靠的都是耕牛。
土地翻整好以后,谢云又带着大家种上了翠冠梨、甜釉橘等果树。“我原来是搞园林的,也不懂得怎么种植梨树,村民们也不懂得如何科学种梨,于是我就去向梨树方面的专家请教,自己学会以后,再教给村民们。其实,我是和他们一样成长起来的果农。”谢云笑着说。 梨树种好了,田间管理也跟上了,新的问题出现了。
梨树栽下以后,要三年才能挂果,这前三年村民的收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谢云结合自己园林方面的知识,想到了在果园里套种花卉。 “果园里套种黄花决明、伞房决明等豆科花卉,不但解决了头三年村民的收入问题,还有加强土地肥力,防止水体流失等好处。”谢云说,“村民们见种花也能赚钱,现在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决明花。”
2007年,谢云又开始推广“猪—沼—蚯蚓—鸡—鱼”生态循环链,解决有机肥来源问题。四年来,共完成300亩新优牧草、绿肥和花卉一体的套种任务,合作社的农民养殖土鸡10000羽,生猪40头,蚯蚓200平方米,建成沼气池一个,初步建成循环经济是示范点,平均每户增收2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