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
汪老师在后台鼓励演员
杭州网讯 8月25日晚,一部大型现代杭剧轻喜剧——《永远的雷锋》在胜利剧院上演。“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等现实话题用“杭剧”这种古老的唱腔演绎,时而让人捧腹大笑,时而又催人泪下。
杭剧,又称武林调、武林班,1923年正式搬上舞台演出,曾一度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和苏南水乡等地,在60年代的杭州文艺界颇有影响。2005年,浙江省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杭剧名列其中,时日今日,在杭州的曲艺舞台上,几乎难觅杭剧身影。
这次排练并出演《永远的雷锋》的,是“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演员班底,而该剧的唱腔设计者——汪谊华老师曾经是位专业的杭剧演员,也是为数不多的杭剧传人。
汪老已经71岁高龄,9岁进杭剧团,风雨几十年,一辈子与杭剧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汪谊华告诉记者,杭剧的唱腔和说白,都是用杭州方言来表达的,它的音乐韵律,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杭曲和杭州摊簧,简称“杭摊”。杭剧将两大传统曲牌结合起来,杭州滩簧,继承了南宋宫廷音乐的特色,温婉柔媚、幽雅细腻;杭曲自然流畅,激昂慷慨处,比越剧又多一份阳刚。曾被田汉评价为“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经费、场地困难,演员后继无人等问题,杭剧渐渐销声匿迹,剧团解散演员也只能无奈各奔东西。由于杭剧的没落,汪谊华也被分到了工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在历史上,杭剧的命运是悲哀的,但是它又是幸运的。”讲到这里,汪谊华的眼睛中散发出光芒。2009年,失传已久的杭剧正式挂牌成立了“杭州杭剧团”,首部大型现代杭剧《妈妈的泪》在杭州舞台上亮相。
与此同时,杭州黄龙洞也挂起了“黄龙杭剧团”的牌子,并上演了大型古装剧《苏小小》,杭剧从此得到了新生,在杭州的文艺舞台上,继续展现她的魅力。
“杭剧”的复苏丰富了杭州的地方文化,同时让汪谊华这一代杭剧艺人,找回了失落的感觉。
“原来杭州话也能变成戏腔,听着亲切又有趣。”专程从下沙赶来的小赵在白发苍苍的观众群中颇为显眼,作为年轻的票友,她对能近距离听到家乡的地方戏曲感到欣喜,也为杭剧的舞台太窄感到惋惜,“戏曲是本土文化最淋漓尽致的表达,一定要给杭剧机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它的魅力,至少让它在本地文化市场上,能够持续发声。”小赵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