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城北拱宸桥一代的老杭州们应该对23路非常的熟悉,自开线以来,15年的光阴它静静承载着城北到黄龙景区的出行之职。
23路开通于一九九九年。一九九九年的中国,举国上下翘盼着澳门回归;一九九九年的杭州,由新市长仇保兴带来的一股拆违风正席卷着整个城市;一九九九年的拱宸桥,老居民们在眼瞅着这个市井繁华之处不断被冷落的同时,也对这个曾经纸醉金迷之地即将被改造伴随着些许憧憬。
历史上的拱宸桥是杭州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杭州近代史的见证地,更是繁荣无比的商业区。这里百货商店、电影院、医院、居住区、学校、娱乐场所一应俱全。这里的马路纵横交错,但是,对于我等从小就不混拱宸桥的人来说,90年代的拱宸桥就好比是个大迷宫。
拱宸桥的地名多是以浙江省内的县市命名的,我只晓得151、17、329、347路是到拱宸桥的,但它的起点站在什么地方,在拱宸桥地区内的走向是怎么样的,我向来搞不清楚。拱宸桥启动旧城改造后,众多的老街巷被拉直或改线,有的新路覆盖了老路,有的路名被移到了新路上,新老更替,使得老拱宸桥的路网更是错综复杂。成年后,我查了不少资料和老地图,好歹对老拱宸桥的路名有了一点点了解。因此,还请居住在湖墅一带的朋友对本集里有关拱宸桥的道路多指正。
拱宸桥起点的变迁
23路开通正值拱宸桥新老交替的时候,那个年代,老居民们还没有大批搬迁,用来回迁拱宸桥拆迁户的拱北小区也未完全建成。虽然那时的拱宸桥已经很冷落了,居民也不如现在整体改造后来得多,但从当时杭州整体的公交线路布局来看,拱宸桥、湖墅、大关桥一带确实缺少一条通往城西的线路。
23路最早的起点站应该是在温州路,和33路在一起。旧城改造后,温州路应该是拱宸桥众多道路中变化最小的一条道路了,只拓宽了道路,线位没有改变。原来的宁波路,却早已消失在拱墅区人民政府和周边的写字楼里了。台州路原是拱宸桥最为繁华的商业街,西段成了运河广场和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东段还在,原本最为热闹的中段却基本成了废路一条。
到了千禧之年,23路的起点站似乎因为拆迁搬过一次。印象中23路和33、329路搬到了轻纺路,具体走向不明,而且好像还把起点站改了个名,叫金华路北口。换而言之,在那时,除了151依然驻守宁波路外(347路此时已经延伸到艮山电厂),其余在拱宸桥始发的线路都外迁了。轻纺路,即今湖州街,原名定海路,位于浙麻外围,而曾经的湖州路,似乎应该是在定海路和温州路之间。
拱宸桥的旧城改造一直没有中止,23、33路也随着拱宸桥的改造再次向北迁移,来到了拱北小区。拱北小区公交中心站号称是杭州当年最先进的中心站,乘客乘车得从地道走,好比是坐火车,楼上还有上盖物业。不过最初的拱北中心站,几乎没有人老老实实钻地道,全部走在车行道上和车辆抢道。在23路进入拱北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偌大的中心站一直只有23和33路两条线路,显得有一丝丝冷清。23路这次延伸后的线路走向,似乎是上塘路、轻纺路、丽水路、台州路、上塘路,而在此之后,23路在拱宸桥地区的起点站算是安家落户了,再也没有变动。
斜线
回到23路的走向上来,这是一条典型的斜线——它整体呈南北走向,但却经常转弯。
23路最早的走向是从拱宸桥地区出来后,从上塘路右转进大关路,在吸纳了长乐路周边住宅的客流后,左转进和睦路。这一段和睦路虽然路幅不宽,但客流却异常丰富,沿线居民对23路的到来自然是非常欢迎的,要知道,杨家门、贾家弄的居民原本只能走到莫干山路和湖墅北路上去坐车,现在23路虽然不能到武林门、湖滨一带,但公交车通到自己家门口,怎能不欢迎?从和睦路出来后,23路左转进入莫干山路主干道,打索桥、石灰桥两站在为23路带来换乘的同时,也得到了不少沿线居民前往黄龙商圈和老文教区的客流。沿莫干山路一段直行后,23路右转进入文二路,停靠文二路口这个大站后,迅速左转进入保俶北路,虽说保俶北路一面是河,但保俶北路原来只有一条25路经过,公交线路不如周边其他道路来得发达,23路在此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之后,23路来到天目山路右转,沿线的浙大西溪校区、黄龙洞和庆丰村这三站路又为23路带来第三次大换乘。
之前的23路,不断转弯,将原本无法联系到一起的道路连成一线,带给乘客是便利的换乘条件和快捷的出行。此外,23路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途经的老居住区多(拱宸桥、大关桥、杨家门),加上直达黄龙洞风景区的优势,成了老年人喜爱的线路。23路没过多久便提早了首班时间,因为老年朋友们去黄龙洞晨练。
“斜线”的优势给23路带来了还算滋润的高峰客流,这条线路一度还使用过几台171,也增放过拱北小区到文二路口的区间车,这个区间在晚高峰期间能带走文二路和莫干山路上不少留站的乘客。总之,那时候的23路客流不算太大,但也算过得去,班次不算太密但又可以接受。
随着杭州交通环境的不断恶化,23路沿线也不断路阻,原本还算过得去的发车间隔因为路堵变得让人等得有些心碎了。经过几次道路工程后,23路在调整了几次走向后,客流也变得大不如前:
2004年10月,文二路和文三路搞单行线行驶,加上莫干山路开始三口五路整治,23路既是临时又是永久地改走莫干山路、文一路、保俶北路行驶,23路改走的这段文一路上根本没有可停靠的站点,这一改除了增加了少得有限的北面下宁桥这点客流外,还改掉了石灰桥和文二路口这两个大换乘点。
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和睦路也变得越发狭小,加上莫干山路和睦路口信号灯的先天不全,23路在经历了三口五路整治后,先是被迫变成单向经过杨家门、贾家弄(拱北小区开往黄龙体育中心方向改走了大关路、莫干山路)。没过几个月,23路又改为双向走莫干山路、大关路,和睦路的居民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了步行坐车的老日子,原本在和睦路沿线乘坐23路换乘别的线路的乘客一下子没有了。
2006年9月,为了填补“呼声较高”的丽水路的公交空白,23路舍小家为大家,调整为经湖州街、金华路、温州路、丽水路、大关路行驶。23路用自身的行动方便了丽水路沿线零星居民的出行,方便了市民饱览沧桑的古运河,但也失去了金华路上的老乘客以及上塘路口这个换乘站。
从线路开通起就一直陪伴23路的道依茨、小风圣、黄海DD6102、长江海豚车、黄海DD6103S08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23路崭新的天然气客车。
补叙开始写文章前,有人告诉我千万不要忘了23路区间,于是在此补叙一段。
23路区间生于2001年5月23日,终于2002年10月1日。这一年,拱宸桥旧城改造进行到了丽水路,151路被迫缩短到了哑巴弄调头,329路改在了拱北小区始发。为了解决拱宸桥地区和151路之间的通勤,公交搞了个短驳线,从金华路北口始发,经轻纺路、金华路、台州路、丽水路、大关路、和睦路、小河路、湖墅北路开到哑巴弄,编码叫23路区间,配车似乎是两三台171,票价只要五毛钱。这个区间车在当时还填补了小河路(注:至今我还不知道这段路的正规路名叫什么,反正小河区域的路网现在也基本推翻重来了,不过此路目前还在,具体就在小河直街的南面,康家桥的北面,现在1路和76路走了该路的一小段)的空白,那段路上还新设了一个单向站,叫“小河”。一年后的国庆节,子弹头电车开进了拱北小区,23路区间也寿终正寝了,也算是23路一段比较有意思的小插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