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下午,“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乡村手工艺振兴案例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承办,旨在通过全国38个代表性乡村手工艺振兴实际案例的系统呈现,探索手工艺与乡村振兴的共生路径。
针对乡村空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全面振兴的现实课题,展览组建了由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贵州凯里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师生组成的联合调研团队,深入田野调查,最终精选出覆盖传统技艺传承、女性力量激活、材料创新利用、文化活态转化四大维度的典型案例,勾勒出中国乡村手工艺的当代叙事。
展览以“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为主题,分设四大篇章展开叙述。首章“活泼泼的民间手工艺:农耕文明的智慧”聚焦9个乡村人文案例,通过河南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的夸张造型,湖南隆回滩头年画的“有余”意象,重庆铜梁龙的传统技艺等,展现民间手工艺如何以蓬勃生命力沟通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追求,成为农耕文明的精神密码。
第二章“女织:乡村振兴中的女性角色”以7个女织案例,揭示“织”作为女性文化载体的深层意义。花瑶族的女性,四五岁开始学习纺织,七八岁时向母亲学习挑花,自此成为伴随她们一生的技能。一代代妇女在织造中传承下来的纹样、色彩和工艺中,携带着民族文化基因,记录着族群迁徙的历史、神话传说或祖先崇拜。“女织”不仅是服饰和工艺,而是游走的文化,代表了一个地区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史诗。
第三章“乡村无尽藏:物尽其用的材料&可持续设计”呈现12个材料再造案例,诠释乡村“物尽其用”的生态智慧。河南高粱画将秸秆转化为艺术载体,福州软木画赋予栓皮栎第二次生命,乌拉草编织展现材料韧性的巧妙运用——这些看似寻常的转化背后,是一整套与自然共生的认知体系。
第四章“共识共创:乡村手工艺的文化视野”通过碧山乡建、《羌绣口袋》等10个非遗活化案例,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可能。当年轻设计思维碰撞古老技艺,当数字化表达邂逅手工质感,传统不再是对抗工业复制的“标本”,而是以独特性与当代性获得面向未来的表达能力。
据悉,本次展览是调研团队历时多年田野调查的阶段性成果。正如策展团队所言:“乡村手工艺正在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乡村的广袤与多元,决定了手工艺振兴的调研是长期工程。”此次展出的38个案例,既是乡村手工艺参与乡建的生动注脚,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手工艺正从“传统记忆”转化为“发展动力”,其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正被重新认识与激活。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9月30日,为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手工艺、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对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