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果寓意“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其籽紧密相连、共生共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石榴象征着团结协作、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份嘱托的背后,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发展之花,更是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共富之果。而传统非遗、手工技艺、大师理念,无疑是各民族跨越地域阻隔和语言区隔,建立交流传播的最佳载体。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24年酷热的7月到8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以第三轮“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为纽带,以“文博走亲”“手艺传承”“文化润疆”为核心,架设起了一座跨越地域的文化交流“新丝路”——在浙江援疆指挥部、阿克苏市团委的牵线搭桥下,工美馆团队先后两次赴新疆阿克苏,开展两地间非遗、手工技艺、教育课程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一幅文化交融的美好画面在天山南北精彩铺展。
传承非遗,同振共鸣
解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一丝一缕,晕染时间的芳华,一针一线,倾注纯粹的匠心。这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刺绣)王梅两年来第二次参与“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社会传承”体系下的文化交流。2023年,王梅大师的步履来到甘孜州民族博物馆,深入讲解了手工刺绣等展品,并为当地的藏族小朋友教授杭州手绣技艺。一年之后,王梅又带着杭州刺绣的精湛技艺,开启了与阿克苏之间的美好故事。
这一次她要拜访的朋友,是阿克苏刺绣非遗传承人布海丽且木·阿布力孜。
布海且丽木老师是依甘其镇家喻户晓的刺绣手艺人,从12岁开始,便跟着母亲学习刺绣,怀着对家乡文化的热忱,和对刺绣艺术的热爱,已坚持了38年。她说:“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刺绣这项非遗技艺发扬光大。”
同样的针线手艺,共同的美学追求,江南手工与新疆技法,有哪些艺术上的相通之处?
王梅老师以杭州刺绣的传统打籽针法、破线针法、互套针法等为基础,现场演示和教学了花朵胸针制作。两位工美匠人带着对民族、地域美学的深切理解,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交流和授课后,王梅和布海且丽木共同创意、绣制了完成了一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并起了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在另一场交流活动中,中国收藏家协会印章收藏与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驻场大师沈宁强,开启了一次葫芦雕刻制作的深度交流。
推门走进阿克苏老街的木扎帕尔手工艺工作室,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完美融合的葫芦雕刻、葫芦烙画就将杭州客人们的视线完全吸引了。这些作品的作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会员,阿克苏地区美术家协会理事木扎帕尔,以及他的徒弟古力吉乃提。
新疆艺术的精巧构思、浪漫奔放、民族元素,在这些葫芦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作品既富有新疆地域特色,又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福禄的寓意,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个小小的葫芦,浓缩了中华文化深入融合的象征。沈宁强不仅向古力吉乃提老师深入请教了葫芦雕刻的制作技巧和创意思路,还亲自上手制作,体验了这项极具挑战的非遗技艺。
除了探讨、学习和交流,沈宁强老师也是“有备而来”,为了此次阿克苏交流,他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精心创作了雕版画《阿克苏老街》《柯柯牙纪念馆》《刀郎热瓦甫舞》,新疆特色纹样雕版拓印扇以及《让青春之花绽放浙疆》等各类书法作品。这些文化作品,分别赠送给了阿克苏文化馆、柯柯牙纪念馆、阿瓦提县文化馆、阿克苏市团委、援疆指挥部、依干其镇良种尤喀克乔格塔勒村工作队及新疆各族友人。
王梅大师则以阿克苏苹果为灵感,结合阿克苏当地风俗,设计创作了“糖心心手绣胸针”,并把作品赠送给了阿克苏文化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更是结合柯柯牙“给我一片荒漠,还你一片绿洲”的宣言,设计创作了“柯柯牙变色杯”样品,并将它送给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希望在交流文创开发思路的同时,把“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传递给各族人民。
让非遗交流,驱动内心的交融;让文化的创作,表达美好的祝愿。
此次文化交流中,工美馆同行工作人员们以体验、学习和交流为主线,深入寻访当地非遗、走访特色街区、文博场馆,了解阿克苏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革命先辈支援新疆建设的奉献精神;同时,先后与阿克苏市文旅局、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进行座谈,探讨手艺传承、社会教育、文创开发、展览展示等方面的后续合作。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痕迹上,延续着深远而动人的情谊。
传道受业,授之以渔
在天山脚下播种工美之花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工艺美术与技艺充当着纽带的角色,而青少年儿童是这些文化传承的关键受众。培养下一代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识,并向他们展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次交流中,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行除了“携大师”登门,更是延续传统,带着“课程”和“教材”上门。
据了解,工美馆向阿克苏市青少年之家“红领巾小课堂”捐赠了原创教育课程“妙手博物馆”系列材料包及原创儿童绘本近500套。内容包括《我的木偶师朋友》《我的运河寻游记》《我的趣玩寻艺记》等双语绘本及“妙手博物馆”系列教育课程。其中,《我的木偶师朋友》曾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入选“博物馆主题优选童书”名单。
课程形式上,“工美学堂”与阿克苏市团委为当地青少年打造的活动实践平台——“红领巾小课堂”合作,为孩子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实践课程,共同探索工艺美术的魅力、一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阿克苏地区的青少年打造了一个能够学习成长、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红领巾小课堂”开课仪式上,援疆指挥部干部宣俊杰、阿克苏市团委副书记阿丽米热·艾尼分别对此次文化润疆之旅寄予了衷心的祝愿。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副馆长黄燕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到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美术和技艺,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在课堂上,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原创动画《不见不散》《尽善尽美》,带孩子认识了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认识了杭州特色工艺美术与非遗技艺。
工艺美术大师沈宁强为孩子们现场展示了被称之为“古代照相机”的金石拓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簇拥在老师周围上手体验,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拓印图案是象征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龙形图案。安扎尔同学说:“我爸爸妈妈都属龙,我要把作品带回家送给他们。”
除此之外,工美馆的宣教老师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原创课程,给当地青少年带来了“妙手博物馆”教育课程——从精巧的折扇制作到细腻的扇面绘画,从匠心独运的剪刀制作到古典雅致油纸伞体验,将烟雨江南的人文意蕴带到了天山脚下,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里种下工艺美术之花。近200名阿克苏当地青少年参与了红领巾小课堂的活动。
结课仪式上,孩子们选择了兼具实用与艺术之美的扇子工艺,用巧手做出了纸艺障扇、便面、团扇、折扇……并完成了一场扇文化演绎秀。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陈刚表示:“希望阿克苏当地的青少年们能在轻松开心的氛围中,通过知识探究、交流互动、手工体验等方式,在实践体验中增长工艺美术的相关知识,我们今后将继续加强杭州与阿克苏市的文化交流,希望新疆的孩子们多多来到杭州体会江南文化,提高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援疆指挥部也表示将持续支持工美馆与阿克苏市在工艺美术技艺、课程、展览、文创开发等多方面的合作。
文化润疆,精神共富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随着杭州文化援疆的力度不断加大,新疆文化建设的空白不断被填补,继承、创新、融合、发展成为主旋律,取得了累累硕果。
此次交流中,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行既重视从面上进行文化的交流、技艺的沟通、课程的传授,更重视寻访文艺、文博、文化发展内在的机制和问题,寻找推动深层次文化交流、实现文化共富的密码。
工美馆一行先后走访了阿克苏地区博物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柯柯牙手工艺工坊、巴格其村“浙疆书院”等地,深度了解阿克苏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文博产业发展情况,对于如何将本地文化进一步发扬并继续加强两地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交流过程中,陈刚馆长向阿克苏当地干部介绍了办展经验,讨论如何推动两地文化交流项目落地,助力阿克苏文化馆的建设并建立名师工作室等问题,陈刚馆长提出建议:学校应仔细研究,将维吾尔族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与现代人们热衷的生活方式更好的有机结合起来,使维吾尔族的孩子们成为创新型人才,为更多的人们创造更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同时,陈刚馆长向阿克苏的朋友们发出诚挚邀请,“希望阿克苏地区博物馆、文化馆能够到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临展并开展其他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从而使两地的人民加深互相之间的了解,文化得以更加深入的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大师带徒”的持续走深走实,让文化润疆更精准、更具体、更生动,让民族认同更入心、更持久、更有力。我们将在未来不断书写杭阿两地守望相助、手足同心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