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以文化人 艺塑新生,这个特殊的展览值得一看
发布时间:2024-08-15 16:42:14 Thu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细腻精美的刺绣、惟妙惟肖的泥塑、小巧精致的盘扣……8月15日上午,“以文化人 艺塑新生——浙江监狱非遗主题作品展”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展厅里,上百件非遗展品,全出自服刑人员之手。

展览由浙江省监狱管理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展品涵盖了王星记扇、衢州白瓷烧制技艺、临平滚灯、泥塑、盘扣等64个非遗项目,分设“艺在高墙内”“春雨润人心”“感恩待新生”三大展区,全省16家监狱单位共展出140件非遗主题作品。

刚进入展厅,会看到空间中心有一个破口的“茧”,一束光从破口处穿过,仿佛给人带来了希望。杭州黑曜石展示设计有限公司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展览,我们想打破观众对监狱和服刑人员的固有认知,让展览回归到非遗作品本身以及背后的故事,让观众关注到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所以我们整体设计的理念是一个破茧重生的空间语境,从茧的形成到突破的过程,正是服刑人员在监狱民警帮助下借助非遗净化心灵、转变思想、矫正行为的过程。”

整个展厅所用的搭建的材料是大家常见的纸板,当观众触摸这些温暖质朴材料的同时,他能感受到非遗是有温度的,而教育改造也是有温度的。

展厅中的每一件作品的背后,是一个个关于救赎与希望的故事。

得知女儿要结婚却遗憾缺席婚礼的母亲,用在监狱学到的旗袍制作技艺 ,为女儿准备了一份充满爱与祝福的特殊结婚礼物——蒋氏旗袍《嫁衣》,拳拳的母爱,蕴含着与女儿早日相聚的期待,也彰显了她在监狱民警管理教育下,悔罪向善的蜕变;从未接触过绘画,对未来一片迷茫的服刑人员,在民警的引导下,参与学习制扇绘画,一坚持就是13年,创作出了《西湖十景》《龙生九子》等王星记扇作品,将自己的黑白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展品中,有的工艺难、耗时长、制作精,如刺绣作品《春风化雨图》,长6米,宽0.8米,使用了1100股丝线、210种颜色,由8名服刑人员,耗时17个月共同合作完成。

“我这个曾经的‘烂泥’也可以重塑。” 这是省女子监狱的服刑人员蔡某在学习陶艺技能之后的感悟。她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6个月,改造中,她也曾一度迷茫,参加监狱陶艺班学习后,看着老师将一块块原本“东倒西歪”的泥巴经过塑形,变成了活灵活现的物件,她惊叹不已。“谁说‘烂泥’没有价值?”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她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的省第四监狱服刑人员王某,参加了监狱组织的瓷刻班,他说:“在一锤一刀的雕刻中,我学会了专注、细致和耐心,每一次挥锤都是对自我的一种重塑,内在的一次提升,学习瓷刻其实就是在学习做人。”

浙江省乔司监狱教改科陈晓说:“我们将非遗项目引进监狱已经有十几年了,服刑人员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刻中能把改造的心路历程都融进去,在心灵上找到寄托,这对他们的改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浙江省女子监狱监狱长章春英说:“修心教育是浙江监狱改造教育的一种特色,我们整个监狱系统都引进了不同的非遗项目,通过工美大师和我们的共同努力,重塑服刑人员的健康人格,让他们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积极的力量,我们也将不断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向社会回送守法公民。”

近年来,浙江监狱积极引进多项非遗项目,将非遗传承与教育改造相结合,让服刑人员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找到重新面对生活的自信和希望。实践证明,服刑人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与非遗创作,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改造动力,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艺、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增强服刑人员刑释后就业能力,使其刑满释放后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从而促进社会善治。

“我们希望呈现非遗在服刑人员自我改造与社会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人感受到监狱在文化改造和艺术矫治中的深耕和成果,传达教育改造工作的深刻意义。”浙江省监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记者 王潇雨 通讯员 相丽眉  编辑:徐文杰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