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一直是开放与希望的象征。
日前,随着博世工厂的集装箱准确落入浙港内河015号船舶,下沙港吞吐量首次突破10万标箱,其中外贸出重完成4.5万标箱,标志着杭州地区内河港口枢纽能级进一步跨越提升,海河联运优势和为企业降本增效、服务地方经济作用进一步凸显。
积极应对企业“借港出海”的迫切需求与深层痛点
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近一年来,杭州地区内河航道上的船舶数量明显增加,船体规模扩大,载货量也有着明显提升。这一变化无疑为区域物流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记者查阅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8日运河二通道、八堡船闸通航一周年,已累计实现过闸船舶逾28000艘次,过闸量超过2300万吨;7月19日起八堡船闸实行24小时运行,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2个多月,老运河的货运功能正加快向运河二通道转移,杭州内河水运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凸显。
而随着这一趋势的深入发展,下沙港也实现了集装箱板块业务量的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时下的下沙港,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作业景象。岸边,桥吊不断抓取集装箱,对讲机中传来此起彼伏的调度口令;水中,满载的巨轮来回穿梭,装卸各式各样的货品。
作为运河二通道上重要节点项目的下沙港,是继东洲港之后,第二个杭州地区集装箱吞吐量破10万标箱的内河港口。
开港一年的时间,下沙港开辟内外贸集装箱航线,目前已构建起包括“下沙-乍浦-宁波”“下沙-太仓-济宁”“下沙-太仓-重庆”及“下沙-乍浦-温州”在内的8条水道,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共投入的4条具备64标箱运力的集装箱船舶,专注于“下沙-乍浦-宁波”外贸专线的运营。如今,这条航线已实现“天天班”的高频次运营,日均航次不少于八班,港口九成以上的出口货物都通过该航线运输,宁波港的上船率达99.5%以上,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
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630家外贸企业选择从下沙港出运货物。其中,运往宁波的集装箱货物单箱运输成本降低了22.9%,为企业累计节省了上千万元的物流成本。这一数字的背后,印证了下沙港为企业“借港出海”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接下来,嘉兴制造的全国首艘氢能64标箱集装箱船舶还将投入此条专线使用。这一创新举措,也会提升航线的环保性能和运营效率,为区域物流行业的绿色发展树立新标杆。
此外,下沙港还联合杭州综合保税区创新“区港联动”陆水联运新模式,并首次在钱塘试点推广,极大提高了企业通关的便利性,切实保障了运输时效。
书写“以港聚产”“港产融合”文章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下沙港开港试运营短短一年,已实现和钱塘、临平、萧山等地区一些外贸头部企业的合作。其中格力电器如今从下沙港出运的货物量基本已实现翻一番,占其总出口量的比重不断上升。
在临港产业布局上,下沙港根据相关政策有序配合推进二通道沿线产业规划,进一步推进“港口+市场”产业联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属地市场实际,加强研究汽车、建材等产业相关港口配套服务。据悉,今年杭州市二手车出口业务预计将达2万台以上,经初步测算,整车出口通过下沙港海河联运较公路直拖可降低物流成本约200元/车,并且减少碳排放量。
不难看出,下沙港放大了钱塘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优势,成为了一个吸引企业集聚的“强磁场”,优化了钱塘区的营商环境。随着企业的不断集聚,钱塘区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优质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推动了区域内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同时,下沙港的高效物流服务也为区域内的制造业和商贸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深耕港口“绿色浪潮”与“数字领航”
激发绿色智慧物流新动能
杭州港务集团副总经理兼下沙港董事长王勤向记者介绍,下沙港在智慧港口构建方面,引入了省海港集团先进的生产业务管理系统,目前已实现与省海港集团业务系统及“浙闸通”系统的数据共享,开展了“港-闸-船”协同信息服务系统的课题研究和应用,现已初步实现行业管理部门、港口、船闸、船户“四方协同”,经试运行,有效缩短了船舶待闸时间,大幅降低了因耗油等因素导致的物流成本。
同时,下沙港还推广了“5G+智慧码头”多场景应用,目前已实现“1+3+9”的模式——“1”即一个智慧港口云计算平台;“3”即生产业务管理系统、智慧数据中心和堆场自动化港机远控系统三大智慧系统;“9”即九大功能子系统。
在低碳港口的建设道路上,杭州港务集团与吉利汽车集团开展合作研究,旨在推动新能源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与新能源重型卡车在下沙港的广泛应用,并有望在今年投入使用。此外,港区正在布局谋划光电储能项目,力争实现碳排放“负增长”。
下沙港的一周年,是杭州内河航运发展的一个缩影。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从智慧港口的建设到低碳化港口的探索,对下沙港来说,10万标箱只是向深海进阶的第一步,未来海河联运集装箱吞吐量的进一步增长将大幅促进城市交通碳排放量的降低,这些均将成为高质量节能减排最强劲的“助推器”之一。